咨询热线
010-53779975
洞察
INSIGHTS
新36条为何难以落地(下)
2013-11-05

二、“新36条”难落地,谁之过?


说起“新36条”的贯彻落实情况,实际上,不只是铁道部发布了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各部委在2012年上半年也密集出台了支持民资的各项政策。卫生部、工信部、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新闻出版总署等都有相关的细则出台。


即便如此,也还是出现了诸如“玻璃门”、“弹簧门”的现象,反映出这一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投资和被投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行业并不是没有对民营资本开放,而是只停留在了表面,这就不是靠政府部门简单的文件表态就能解决的了。


那么,究竟是哪几座大山,横亘在市场与民间资本之间,阻碍着“新36条”的有效落实?


(一) 国企垄断反弹挤压民企空间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基本上有节制地部分退出了竞争性领域,在很多产业领域,都能看到民营企业的影子。经过国有企业改革之后,国内出现了很多“半开放行业”,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台。虽然,民营企业并不能对国有企业造成实质性的竞争冲击,但自身还是有生存空间。


除了航空领域这个最为典型的半开放行业,石油行业也出现了一些强势的民营企业,如曾经盛极一时的长联石油控股有限公司。钢铁行业、日照钢铁悄然成长为河北钢铁第一巨头,位于连云港的沙钢则崛起为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的翘楚,与国有巨头较力,亦能列于前十。


但是近几年,国有企业在以前退出的领域,又逐步加强了控制,曾经开放的行业,日益封闭。无论钢铁行业还是石油行业,挑战垄断企业的结果,让人顾虑重重。上海市委党校经济研究所教授鞠立新认为:“目前,在一些垄断行业的改革往往是形改、名改而实不改。大都限于形式或结构上的腾挪变动。”这样看来,民营企业能够进入的空间,越来越狭窄。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垄断行业中,民营资本进入的比重不超过20%。在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种,而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在进入领域,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严重不对等。


在“新36条”中,铁路一度成为民营企业可以进入的新行业。但是,在全国100多家合资铁路公司中,国有股东处于绝对控制地位。民营资本所占比重少之又少。不仅如此,在一些曾经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竞争性行业,垄断巨头也伸手过来,众多央企就突破其主业,全面进军众多行业,如在商品房领域、风电行业等。


实际上,在2012年经济增速整体回落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的表现相对国有企业抢眼很多。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6月底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434亿元,同比下降2.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601亿元,同比下降10.8%;而私营企业实现利润5500亿元,同比增长18.1%。两相比较,优劣顿显。


国资不退,民资进入就会一直存在天花板,为民企留下的空间有限,这正是“新36条”中未做具体安排之处。


(二) 以意见落实意见,空有原则无细则


与“老36条”围绕“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等七大问题展开不同,“新36条”只围绕“市场准入”问题铺陈,涉及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廉租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六大领域,同时鼓励民资参与国企改革。随后陆续出台的“新36条”实施细则,其原则性仍然大于操作性,依靠原则性大于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民营企业是无法撼动阻挡其进入垄断行业的“玻璃门”的。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3月明确要求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并将时限定为6月。各部门随之出台了众多关于“新36条”的实施意见和实施细则。不过,从各部门的文件中可以看到,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鼓励”。这与细则本应体现的“具体、可操作”显然有很大区别。此外,文件结尾的四个字为“实施意见”。“意见”就是原则性表述,“细则”才是实施方案。显然,只有意见而无方案的细则,是不能够让“新36条”真正落到实处,无助于民间资本的激活。


(三) 产业生态失衡:平底鞋VS高跟鞋


在第八届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浙江工商局长郑宇民与央视主持人对话,当央视主持人要求他起来说话时,他说:“你是央视的,代表的是国有企业,穿高跟鞋,我穿平底鞋,代表的是民营企业,这样说话不公平,所以要坐着。民营企业,应该与国有企业平起平坐。”但是放眼整个装备制造行业,国有企业穿高跟鞋、民营企业穿平底鞋的不公平竞争、在起点和出身上的巨大差别,随处可见。


装备制造业作为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唯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才有可能向高端迈进。


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几乎都难以获得来自政府和银行的支持。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达到50%以上,但民营经济获得的贷款,占比却不到5%,大量的银行贷款流进了国有企业。在这次波及全球的危机中,行业内很多国有企业亏损,而民营企业则相对运营良好,但最后政府和银行出手相助的,往往是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只能自生自灭,甚至被挤压。相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国有企业则出手阔绰,几乎从不缺钱。


当低效率的国企占有多数公共资源时,而高效的民营企业处处低人一头的产业内生态失衡状况仍旧延续,平底鞋比拼高跟鞋的状况不改变,那么“新36条”将依然会是空中楼阁。


三、“新36条”要落地,还要靠政府作为


“新36条”以及细则的颁布,包括高层的密集表态和部署,向人们传递着几个信号:政府在“打破行业垄断,激活民间资本创富活力”这一点上动了真格,


在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发展的政策上,肯定不会出现倒退,反而会不断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但是,在既得利益群体的干扰和阻挠之下,新、旧“36条”执行不力也充分说明改革的举步维艰。经济要发展,装备制造业要强大,要在欧美发达国家振臂高呼“重回制造业”的时期筹划如何占领世界市场,走向高端,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营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比大多数国企缺乏创新动力而言,民营企业的加入,如同新鲜的血液,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的拼劲,未来,要扩展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不仅需要开放更多行业,而且更需要对于一些竞争性行业,限制国有企业进入。在非战略性、安全性领域,逐步实现国有企业的彻底退出,将机会留给民营企业。


当然,要将“新36条”落到实处,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除了开门以外,政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做的还有很多。要想“新36条”真正落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施细则必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并具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是实施细则的生命线。这也就要求政府出台一套比较成熟而严格的问责制度,相关部门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一目了然。对于政策执行不力者,必须进行严厉的问责。


除了以上所说为民营企业开门或是明确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政府如果能够为民企营造一个生态平衡的产业环境,才是广大民营企业最为迫切的需要。在经济形势不好的背景下,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减轻民营税负,降低其压力。只有产业环境公平公正,才能让民企创业的活力竞相迸发,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事实上,引导民间资本投身实业的过程,应该也是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化改革的过程。特别是在装备工业领域,这一点尤其重要。


对比一下中国西电和广东白云电器在2012年的表现,就很能说明不同体制机制之于企业的不同作用。在行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于装备工业领域的一部分国企,国家就应该养起来。的确,在装备工业的一些领域中,民间资本有可能承受不了重化工业的投资强度。但反过来说,当企业处于一种无风险和危机的状况下,那它的命运注定会是扶不起的“阿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么,对于那些无所作为的国企,是否应该拿出其优质资源,让民营资本以股权收购的方式做增量投入呢?其实,诸如此类“国退民进”的诚意表达还可以有很多方式与内容,只不过这需要测试“改革的红利”到底是什么样的成色。


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在中央高层的强力推动和努力之下,未来的“新36条”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评判,帮助民间资本突破垄断桎梏,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地的活力,为我国装备制造行业走向高端提供强大动力。(本文节选自中工联创(北京)国际装备研究中心《2013装备工业蓝皮书》,敬请访问)


民间投资


编辑:吴明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