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53779975
洞察
INSIGHTS
中工联创也谈工程机械调结构
2013-08-21

前些年,在装备制造领域大显身手,壮怀激荡的工程机械行业一时间似乎很有成就感甚至是有些自负。的确,曾经高高在上的公司股价、30%多的产品销售毛利率、频频大手笔收购国外企业、龙头企业纷纷在海外投资建厂、行业要争做装备领域分行业老大的豪言壮语,加之那些流行的各种带有传奇色彩的财富故事,不仅使工程机械行业拥有极高的市场关注度,同时得到各类资金的争相追捧。


不过,时过境迁。在遭受到2012年市场低迷的“重创”后,今年工程机械市场仍然呈现持续调整的走势。连近日召开的两年一度的九华山庄工程机械产品“大聚汇”也较往届逊色不少。不仅通常密布于展区上空的气球了无踪影,就连首日参观的人数也较上届锐减了三分之一。仍在消化中的库存、应收款的沉重压力、市场的不给力,使得一度热闹嘈杂的行业在2013年显得格外寂静,企业似乎连吵架、斗嘴的劲头都在消褪。如果说,近期山推中止收购玛尼托瓦克一案还算值得一议的话,其他也就剩下感慨又有哪家企业退出之类的烦心事了。


据业内人士介绍,本届“九华山”展会的展位用量是如此的不尽意,以至于引起行业协会人士“行业士气明显不足”的感叹。谈到士气,更有企业人士表示,以当下的市场形势而论,对于多数企业而言也就是看谁更具备耐受力和抗击打力而挺下去了。但问题是,挺过了今年,2014年的日子又会怎么样呢?如果相信“朱格拉曲线”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之作用的话。


其实,眼下工程机械行业所经历的,在装备制造领域各分行业中具有普遍性,即使是上游如钢铁行业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


中国产业似乎总是习惯性复制“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而无论经历过多少次有如关公“刮骨疗苦”般的痛楚也在所不惜。从纺织、白色家电,到汽车,再到眼下的工程机械、风电、光伏产业,大多如此。


尽管,知识界包括政府智库即使是现在也仍然不懈地研究着中国制造产业更合理的带状布局与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结。但现实中似乎很难看到哪怕是一点点的具体体现。那么,到底是不能为,还是不可为呢?对此,北大光华学院的张维迎教授曾发出过“可悲的是,知识界与政府之间的对话总不在同一个平台上”的感慨。


想想年初南方某城市官员从发改委拿到兴建钢铁项目审批手续时的喜悦画面,再看看当下钢铁企业的举步维艰,即使像具有行业大佬位次的安钢也在要求国家给予更多支持。这种对比是不是显得有些怪异呢?笔者并非质疑资金对产业的涉足,相反,倒是认为所有产业都应公平的对待各类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尽管,笔者对新的钢铁项目的投资构成缺乏了解,只是希望像尚德破产之类的事件还是少发生些为好吧。


眼下,更多的观点都聚焦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但内容上则多显得空泛和概念化。事实上,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早在“十五”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明确提出。而十多年过去,为什么仍然是调而无果呢?这是不是就像中国尽管拥有在全球范围内处罚最为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但山寨、仿冒现象仍然大行其道一样呢?


一位原国资委官员在其出版的国企改革专著中指出:国有资本应退出竞争性产业领域,而将精力投入于公共及公益领域。这看上去更像乌托邦式设计的构思或许是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


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的形成及其中投资资本性质的构成的确有必要做个厘清。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资本更为热衷于“大跃进”式的产业构建模式。其实,这在操作上并不困难。比如,将央企中凡涉及挖掘机项目包括已投产和立项至今并未达产的在内,做个全面统计就是。如果再将国企和国有控股企业投资于此的资金一并统计在内的话,相信事情一定会很清楚。尽管,这在现实条件下几乎是不可操作的。


中工联创专家认为,转型不应只停留在概念上,尽管,十多年来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内都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绝不应仅是针对产业和企业而言。否则,压缩产能仍会像经济周期一样不时到来,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建立仍将遥遥无期。


编辑:吴明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