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53779975
洞察
INSIGHTS
绿色与效率是能量回收行业转型必然选择
2013-08-15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急剧恶化。多个城市所录得的PM2.5颗粒物浓度数据都完全处于“严重污染”或“危险”水平,严重影响市民生活。环保专家认为,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和粗放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罪魁祸首直指当前中国不太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国最近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和我国过去粗放型为主的发展方式密切相关。过去30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之最,但是向自然的索取程度也创造世界之最。我国最近30年来向自然的索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人类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对GDP高速增长的痴迷,除了能收获政绩红利外,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品质到底还将为之付出多大的代价?对于装备制造业而言,在经历过十年来最为低迷市况的重压下,在产能过剩的无助中,能量回收装备是否能在这雾霾中迎来自己的机遇期甚至是暴发期呢?似乎值得期待。尽管,这需要满足诸多的条件。如果说,驱散PM2.5需要借助西伯利亚强劲寒流的话,那么,真正激活能量回收装备市场的条件又是什么呢?


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问题正变得日益突出。高耗能产业在低效运行状态下的快速扩张,不仅使本已十分脆弱的资源、环境难以承载,也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如果说,中国的生铁、粗钢、水泥、煤炭、焦炭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是这种另类投资拉动最直接成果的话。那么,2012年,我国钢铁行业整体亏损达289.24亿元,同比增长7.39倍的结果,就是对这种发展模式最直接的嘲讽。应该说,低效的产业发展无异于浪费。


目前,中国能源形势日趋紧张,而工业生产综合效率低下的问题却依然严重。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以占世界10%的经济总量,消耗了世界近20%的能源、53%的水泥、47%的铁矿石、45%的钢、45%的铅。我国当前的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2.5倍。我国经济发展上去了,但是我们的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成了世界之最,这也是当前雾霾产生的一个基本原因。相关人士称,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不改变发展方式,到2020年中国可能要消费70亿吨标准媒,占全球能源消费量30%以上。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会达到151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40%左右,人均排放11吨。这样的排放中国承受不了,世界也承受不了。这种情况不能长期继续下去,继续下去不但害了中国,也害了世界。不仅如此,能源短缺与工业余能回收利用效率较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研究显示:在冶金、石化、建材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余压及可燃气体,比如高温废气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高压流体余压、高炉煤气等。而这些宝贵的余能资源,长期以来,受多重制约大多被放空了。反观欧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对余能资源的有效利用高度重视,成熟的技术使余能回收效率普遍较高。比如,日本新日铁公司余能回收利用率达到了92%。


显然,当绿色经济、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构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时,政府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也就自然而然了。事实上,在有关部委制定的若干“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中,都对发展余能回收利用系统技术和装备提出了明确要求。2011年7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球绿色经济财富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预测,到2015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有望达到四万亿元的规模。


尽管,目前国内工业节能减排产业尚处于培育期,但在系统因素的合力助推下,有望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当系统创新被大胆尝试而不仅是作为一个口号时。(本文节选自中工联创(北京)国际装备研究中心《2013装备工业蓝皮书》,敬请关注更多权威观点。)


能量回收


编辑:吴明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