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53779975
洞察
INSIGHTS
建设研究开发创新体系 打造装备制造业强国
2015-02-07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制造业从一穷二白到“世界工厂”,成就举世瞩目。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无疑,建设研究开发创新体系,打造装备制造业强国是解决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必然选择。


1、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企业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涌入,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不尽人意。为了保护中国产业的安全,政府不得不一次次出面解决,而当这种政府主导的思维产生惯性之后,实际上加大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感。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这次金融危机,政府出台了“四万亿”的刺激政策,这样做的结果往好了看是稳定了经济,往坏了看是加重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以至于政府投资周期之后,国内重大装备制造行业都陷入了产能过剩的危机之中。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政府已经无法再次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再深一点说,已经无法通过投资来消化过剩的产能。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逐步放开权利,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淘汰落后企业,利用危机激发企业的创新潜能。


2、“多种经营模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所谓“多种经营模式”是指鼓励和维护各种经营主体的存在,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还是作坊式的企业,只要不危害社会、环境,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要保留,政府都应该给予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3、从税收、贷款等方面支持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并非赚大钱的产业,但如果没有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性作用,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转。市场的趋利性使制造业向成本低廉的地区转移,需要政府在税收、贷款上给予支持。更何况,中国需要制造业提供就业机会,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产业核心技术掌握程度还远远不够,在中国产业没有掌握市场定价权的时候,尤其需要政府从税收、贷款上支持一批有创新、有技术的优质企业。


4、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地位


现代企业需要大量的知识化人才,包括搞基础研究的人才,搞技术创新的人才,还包括能工巧匠的技术人才。因此,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中国,有太多人热衷于金融、法律、文化等虚拟产业而忽视了制造业。从事制造业的人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相对偏低,导致从事制造业的人数和质量都有所下降。因此,中国要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从事制造业人员的地位和收入水平,使这个行业能够聚集最优秀的人才。


5、重视科研,建立适合国情研究开发创新体系


构建并完善研究开发体系,发挥研究开发部门的作用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同时,企业应积极构建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机制,使研究成果充分接受市场检验并实现产业化。如德国马普学会即德国政府资助的全国性学术机构,学会拥有80个研究所,3500名科学家,成立以后致力于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支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德国的科技进步。此外,德国弗朗霍夫学会、美国自然工程学会等都是由政府自助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


自98年科研体系改革以来,中国的制造业研究体系解体,很多科研院所转成企业,失去了原来公益性、基础性研究的功能。而基础性的研究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巨大。中国应该充分整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资源,重新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开发创新体系,打造装备制造业强国。(本文节选自中工联创(北京)国际装备研究中心《2013装备工业蓝皮书》,更多权威观点敬请关注7月即将推出的正式发行版。)


建设研究开发创新体系打造装备制造业强国


编辑:吴明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