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徐工、三一、中联等大型企业频频上演海外并购,工程机械行业与国际接轨步伐提速,中国装备制造军团正铆足了劲要在全球舞台上展现“中国力量”。
然而,目前存在的某些国家故意设置贸易壁垒,只认可一些发达国家的工程机械标准,不认可我国行业标准的行为,导致国内企业产品在海外销售严重受阻。对此,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金星日前在接受中国工业报社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准急切需要走向国际化。
行业标准现状
王金星告诉记者,根据国家标准化法的规定,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是全国标准的行政主管部门,工信部是工业和信息行业标准行政主管部门。机械工业联合会标准部是国标委和工信部对口的标准主管单位,但汽车协会和电工协会是国标委和工信部直管的相关标准主管单位,不受联合会标准部的领导。电梯标准则由国标委直管。按照当前的标准管理体系,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标准主要分散在6个全国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5个分技术委员会中,各标委会名称和所对应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名称见表一。
另外,在汽车行业还设有“矿用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专用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2/),其业务覆盖的部分产品应归类为工程机械中的土方机械或以汽车为底盘的起重机、泵车、搅拌车、市政环卫机械等工程机械。
从目前情况看,有部分工程机械产品标准还未纳入以上标委会业务范围,主要是:铁路线路施工和养护机械、市政环卫机械和军用工程机械。
眼下,工程机械标准体系尚不十分完备,各标委会的体系框架也不完全一致,国标委正在抓紧这方面的课题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工程机械全行业现行的标准(不包括电梯)大约有715项,其中国家标准《GB》215项;行业标准(包括机械行业《JB》、建筑业行业《JG》、汽车行业《QC》)500项。在此基础上,一般又分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产品标准(包括主机和零部件)、方法标准(试验方法、设计方法)、安全环保标准、管理标准等各类,其中产品标准占标准总数的60%左右。
在基础、通用、方法、安全、环保标准方面,已广泛采用相应国际标准,总采标率在70%左右。随着近几年加快标准的更新修订,全行业标准的标龄有明显缩短,目前国标平均标龄在6年左右,行标则比较长,各标委会都面临比较繁重的标准制修订任务。
与国际标准存在五大差距
王金星说:“虽然近些年来工程机械各标委会做了大量工作,消化采纳了大量国际标准,制(修)订了大量新老标准,使全行业标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和行业发展的要求还是有较大差距,总体上标准落后于行业发展的情况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行业还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标准体系,还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与国际通行的标准理念、内容差距较大,涉及安全环保类标准严重不足,一些产品标准内容过细,缺乏包容性,不利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产品;
第二,一些安全环保标准技术指标过低,距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第三,还有相当一部分标准标龄过长,内容老化,而一些新产品又缺乏起码的技术标准,不能很好地引导产品和技术发展;
第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几个系统的标准共存,内容重复或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使用者不便;
第五,标准的验证评价工作严重缺失,造成一些技术指标根据不足,难以贯彻实施。
尽管如此,近十年来,国家加大了标准化工作力度,以企业为核心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工程机械行业标准走向国际的步伐有序推进。例如,以国际标准(已转化为国标)为基础的土方机械产品CQC标志认证工作,不仅得到了内资和外资企业的认可,同时也在推动制定国际统一的“土方机械合格评定”标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际工程机械协会技术、标准、法规交流会(JTLM)上,重点推出再制造协会标准,得到国际认可,对于推动中国起草相应的国际标准起到了促进作用。
此外,中国还承担了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国际标准联合秘书处和起重机械国际标准秘书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工程机械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王金星建议,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政府)不仅引导国际标准转化为国标,还应做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协会标准系统推广到国际的准备,建立多边或双边的认证认可,推动中国标准外文版,让世界了解中国标准体系、实施情况和规范做法。提供资金支持专业协会组织翻译中国标准外文版,推动标准的国际交流和认可。
加快行业标准国际化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准走向国际化的步伐还只是刚刚开始,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还应加大支持力度,工程机械行业标准国际化需要政府(含标委会)、协会、企业三方共同努力,做好国际交流、沟通和宣传推广工作。
协会应加强国际协会间的交流,向国外政府、协会及相关组织介绍中国在工程机械法律法规、标准化认证认可、市场规范化所取得的成就。探寻国际工程机械市场的变化和法律法规的差异,协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走向国际。
在国内标准化工作方面,工程机械因为功能的原因,涉及的种类繁多,行业标准由多个标委会管理,标委会之间彼此互不联系,各自为政,全行业的一些共性问题,如标准体系、定义、类组划分等较难运作,各标委会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当前的标委会由于历史原因,多由原具有行业管理功能的研究院所承担,研究院所改制后大都成为生产型企业,行业管理功能淡化,在行业中的公正性不足;标准的有效性、市场适应性和宣贯服务比较弱,重制定、轻使用的毛病比较普遍,协会是联系企业密切的社团组织,国内标准应当增加协会地位,特别是应增加协会标准(社团标准)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接轨,保证标准走向国际并得到国际的认可。
企业是走向国际化的主体,目前技术、标准及法规国际化的交流非常希望中国企业及协会参与,中国企业的领导层有责任并鼓励和支持企业相关的技术、标准及法规专家走出去,参与并融入国际化交流,展示中国技术标准法规的规范性成果,以便得到更多的认可,这一历程是长期的,也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
王金星最后指出,我们常说的与国际接轨,实际上是标准接轨。即加强国际交流、互相认可,并成为国际标准的过程。在国际贸易一体化的今天,融入这一体系并成为拥有话语权的国家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降低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风险,促进市场的通畅。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目前推进的以国际标准(已转化为国标)基准的土方机械产品CQC认证工作,得到了国内和国际大公司的认可,这项工作也推动土方机械合格评定国际标准的制定,该工作全面实施必将降低企业在认证工作方面的成本,实现“一个标准、一次检验,全球互认”的终极目标。
相关报道
我国标准化工作欲与国际接轨
国家标准委曾公开提出标准化自主创新举措,计划到“十二五”末将实现国家标准总体水平提升到中等发达国家标准水平。鼓励企业、行业、科研院所提出具有自主创新科研含量的标准项目,解决我国在标准的前瞻性以及国际标准的跟踪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科研带动标准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为此,我国除了将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修订的新机制,以龙头企业专家为主体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的新机制外,还将成立由11位院士及相关专家组成的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提高我国标准化工作决策水平,并将设立标准化创新贡献奖。
此外,国家将改变现行企业标准备案制度,重点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企业标准实行责任制审查备案制度,确立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鼓励和支持企业将自主创新的技术融入行业标准、协会标准或企业联盟标准中,确保标准与知识产权的有机结合。
今后,我国将积极推进以国家标准、企业标准为主体,以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为补充,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发达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业设置,与国际对接,形成2600个全国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编辑:吴明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