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53779975
洞察
INSIGHTS
2012装备工业蓝皮书——第四部分(中国案例)
2012-12-31

中国案例

极端制造能力源于创新

——江苏神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发展研究

金融危机让全球有识之士明白了一个道理,必须回归实体经济。在当前发展环境下,全球重要的经济体都把发展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美国倡导“再工业化”和“重回制造业”;德国一直把制造业作为兴国的基础;日本由于对制造业的重视,使其经济在战后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把装备制造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强调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在全球“重回制造业”的格局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将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国际发达制造业国家,将利用技术、资金、管理等固有优势,在新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并形成对中国制造业的新一轮压制性的优势;二是国际发达制造业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将利用已经形成的高端制造优势,抢占中端甚至低端市场。


面对这样的全球经济形势和产业竞争格局,中国制造业该怎么办?难道在“高端失守”之后,中端也再度拱手让人吗?!


世界知名绝缘子专家“克洛特.迪.托瑞博士”如是说:“当我第一次从中国绝缘子制造厂家参观回来,我认为西方供应商需要开始担心他们未来在国际市场保持竞争力的能力。此次参观之后,我不得不修正我的看法。已经没有必要再去担心……一切已经太迟了!”。他参观的这个公司就是江苏神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神马电力)。


对神马电力创新发展的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有能力突破高端技术,有能力破解发达制造国家对中国制造的遏制,从而实现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到强国的梦想。


产品开发:以解决世界性的难题为突破口


绝缘子是安装在不同电位导体之间或导体与地电位之间,能够耐受电压和机械负荷作用的器件。根据电力系统的使用场合可分为:用于架空输电线路的棒形悬式绝缘子和用于电站设备的空心绝缘子及支柱绝缘子。


线路悬式绝缘子是一种特殊的绝缘构件,能够在架空输电线路中起到悬挂导线和对地绝缘的重要作用,通常以电瓷或玻璃制成。空心和支柱绝缘子是输变电设备和电站建设的重要外绝缘构件,它们起到设备的外绝缘、电站中母线或设备支撑作用,通常由高压电瓷制成。因此,各类绝缘子对整个电力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地球环境及大气日益恶化和输变电电压等级的不断升高,加上直流输电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瓷质绝缘子不断暴露出各种弱点,如污闪、爆炸、脆断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电力系统的安全,传统瓷质绝缘子的破坏给全世界电力系统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世界电力行业都在寻求以新兴材料代替传统电瓷材料制造绝缘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种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线路悬式绝缘子(复合绝缘子)问世,经过近三十年的材料优化、制造技术及运行经验总结,终于以其显著的技术经济优势占领了输变电线路中悬式绝缘子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各国对电站设备使用的空心、支柱绝缘子走向复合化都进行了研究攻关。因此在外绝缘材料及制造技术上形成了两大类型。


第一种类型:RTV和LSR空心复合绝缘子:西欧国家先后研制出RTV(室温硫化硅橡胶)和LSR(液态硅橡胶)空心复合绝缘子,这两种材料由于耐天候老化及电老化性能不佳而影响了使用寿命;同时它的价格也非常昂贵,是瓷绝缘子的3-4倍。虽然存在性能和价格上的一些不足,但是它能够杜绝瓷绝缘子爆炸、脆断等恶性事故。


第二种类型:HTV挤出成型空心复合绝缘子:20世纪90年代初,西欧国家又研制出HTV(高温硫化硅橡胶)采用单伞连续模压工艺造出的空心复合绝缘子,由于该工艺不能满足橡胶硫化的时间、温度、压力三要素,所以其HTV硅橡胶材料物理性能较差,特别是耐老化性和憎水性较差,有些产品投入运行不到五年就出现了伞裙的龟裂老化,严重影响了电站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电力行业的专家对电站设备运用复合绝缘子表示了极大的疑虑和不信任。空心复合绝缘子、支柱复合绝缘子制造技术和推广应用陷入了困境。1999 年-2002年,神马电力研发出HTV(高温硫化硅橡胶)整体真空注射成型空心复合绝缘子,性能全面超越了RTV、LSR、HTV挤出成型复合绝缘子,满足了30年以上使用要求,而成本只有HTV挤出成型复合绝缘子30%左右。神马电力不但从技术上性能上,而且从价格上,彻底解决了电力系统绝缘子问题。


神马电力董事长马斌说,不仅仅是绝缘子产品,神马电力开发的每一种产品,都立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为行业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这样的发展思路使神马电力的产品在开发出来后,能够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

 


——1996年,神马电力研发的电力密封件产品,解决了电力行业泄漏的老大难问题。当时,全国有1000多家生产密封件的企业,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力行业的密封问题。


——在电力密封件产品占有电力密封领域80%的市场后,神马电力的绝缘子产品从技术配方和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成功研制出HTV真空注射成型空心复合绝缘子产品,成为全球第一家彻底解决绝缘子问题的企业,打破了国际空白。


——现在,神马电力利用新材料研发出的复合杆塔产品,做到了“成本更经济、资源更节约、环境更友好”,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革命性替代。


由于神马电力的突破,ABB等国际巨头取消了绝缘子产品的研发,目前,全球80%以上的输变电设备厂家主动登门,与神马电力达成合作,输变电巨头ABB、阿海珐更是与神马电力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在确认了神马电力产品的性价比后,国家电网公司围绕智能变电站建设制定的第一个企业标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中明确:一次设备应具备高可靠性,外绝缘宜采用复合材料。


技术创新:定位形成极端制造能力


仔细分析神马电力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神马电力从一创立,就在解决行业企业不能或不敢去解决的问题。神马电力的创新,总是在围绕形成“极端制造能力”。


无论是公司成立之初的密封件产品,还是绝缘子产品的创新,亦或是新开发出的复合杆塔,神马电力都力求通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通过新技术的突破,在某个领域形成自己的“极端制造能力”。


马斌认为,行业发展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市场最需要的创新。在这种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中,会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障碍。然而,当企业经历重重困难,取得技术创新的突破后,企业一定会形成自身的极端制造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企业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发展的动力。


神马电力的自主创新路线图能够很好地诠释神马电力“极端制造能力”的形成过程。首先,通过“寻找电力行业需求点和困难点”、“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上的可行性”,来启动创新的着力点;其次,在创新过程中“坚持想法,突破困难”;最终,获得“填补空白引领升级”的新技术。

 


行业专家认为:这样的创新,能够解决行业中的问题,做到了创新的有的放矢;做到了方向的正确,确保了可行性;也确保了“不屈不挠地解决困难的坚持”必胜的信心。


“我们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对创新的独特理解。”马斌说。


首先,要敢于突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别的企业攻克不了的技术。


极端制造能力的形成,就是要敢于创新,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敢于做别人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创新应该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或技术的潜在商业价值,以创造价值为目的,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生产经营体系,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马斌认为,创新不是口号,目前不论企业、个人还是其它机构,都在说着要创新。但是,有些人把创新当做口号;还有一部分企业打着创新的招牌,做着跟随学习和模仿组合的事情。其实,企业的自主创新,更多应该定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主原始创新;要敢于做绝大部分企业做不了的事情,敢于突破几十年或更久时间里别的企业攻克不了的技术,从而形成自己的“极端制造能力”。


企业在自主创新时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全方位的理论研究,才能得到坚持下去的自信和理由,才能打破国际垄断,走向国际市场,一味的模仿和抄袭势必还是跟着别人的脚步,这样的创新是没有内在价值的。创新并不是一个响亮的口号,也并不是列出一大堆的宏伟计划,而是应该从本质上找出创新之源与方法。


其次,自主创新要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谨慎的论证。


很多企业一谈到自主创新就会想到新产品打开市场的困难、想到新产品研发的困难、想到未来遇到的种种困难,其实,真正的自主创新是结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如果结合了市场需求,一方面产品可以直接解决客户困难,研发出的产品本身就已经有了市场;另一方面这样研发出的产品已经具有核心竞争力,可以支撑企业的未来发展,它未来的市场空间是巨大的。


马斌认为,一个企业的创新,除了要瞄准市场,还应该进行科学谨慎的论证,盲目的坚持只会失败。


极端制造能力的形成,使神马电力成为了电力行业顶级供应商。近年来,神马电力复合绝缘子入网数量连年翻番,迅猛增加。1999年,神马电力整体注射成型、压接式连接、多种型式密封措施等关键制造技术不断发展、提高并成熟;2001年,大面积污闪事故为神马电力复合绝缘子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契机,使复合绝缘子成为中国解决输电线路外绝缘污闪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2004年以后,神马电力330kV-550kV产品相继研发成功,至此,国外产品纷纷退出中国市场,国产产品已占据主导地位,神马电力引领世界复合绝缘子制造技术的发展。


在神马电力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及市场应用的历程中,复合绝缘子也促进了国家电力安全的升级,使得国家电力产业升级,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输电工程,±800千伏云南—广州特高压输电工程,±800千伏向家坝—上海特高压输电工程,±660千伏宁东—山东输电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750 千伏工程等各网省公司重点工程,因为神马电力产品的保驾护航而建设运行。某国际电力设备巨头的老总这样说:“是你们神马的技术改变了这个行业,传统产品的百年历史将会终结了,但遗憾的是神马是我们的唯一。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也只能这样!”


发展理念:创造价值 才有价值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中国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步入新世纪,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但是,我们不能不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风险增加,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创新战胜负未定。


由于神马电力的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形成极端制造能力为目标,神马电力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发展之路。神马电力创新发展思路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温家宝总理在视察神马时,肯定“神马已经做成的复合绝缘子和正在研发的输电复合杆塔,都是革命性的技术,都是能够替代传统产品的”。


已经具备世界一流创新能力和一定发展实力的神马电力,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中国制造业强盛的必由之路上,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企业。


马斌认为,神马电力的发展,要坚持已经形成特色的创新战略,实施独特的营销策略;在企业管理上,要学习和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在研发方面,神马电力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开发填补全球空白的替代新产品,同时实现现有产品的技术优化和升级;神马电力的自主创新的成果也将不断在全球申请专利,以构建技术壁垒;在营销方面,神马电力已经具备了一支全球作战的团队,并正在不断完善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在管理方面,神马电力将持续与全球知名的咨询管理公司如 IBM、美世等合作,夯实企业管理基础,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在制造方面,神马电力将通过引进来自ABB等企业的国际行业专家,推行精益生产,提升产品竞争力。


2001年,神马电力自主研发填补国际空白的电站外绝缘系列产品,经过十年的市场培育,神马电力新产品已经开始在全球替代传统产品。2011年,神马电力的订单达到四个亿,比2010年翻了一番。这类产品未来五年预计将会实现30亿的年销售额,并占有全球总量的60%。神马电力2010研制的复合杆塔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类产品全球市场容量超千亿元,国家电网公司及南方电网公司都高度关注该项目的进展,国家电网公司更是给予了近千万元项目资金,扶持这一产品的产业化。


神马电力创立之初的第一个5年规划,年销售1000万元;第二个5年规划年销售1亿;第三个五年规划年销售5亿。他们现在规划的第四个五年目标是,打造中国自主创造的电力核心产品百亿企业,做全球行业最强企业。


为员工、为供方、为顾客、为行业、为社会创造价值是神马电力的发展宗旨。马斌认为,只有创造了价值才有价值。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创新战中,神马电力的创新发展将永不停步。“我们将不仅为中国行业,也将为全球行业的发展贡献中国企业的价值;我们将把神马电力发展成为一个全球电力行业有影响力的世界级的中国企业。”


国际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战胜负未定,但我们相信神马以及像神马一样的中国制造企业能够最终胜出。


相关资料1:


自1999年神马电力第一支空心复合绝缘子正式应用始,12年来,神马电力已长期为200余家全球客户提供批量产品(包括ABB22家子公司、 ALSTOM19家子公司、SIEMENS等),已有100000余支电站复合绝缘子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全运行,无一例事故;国内所有重点工程均采用了神马产品。


事实证明:神马电力自主创新的电站复合绝缘子能够将传统电站瓷绝缘子存在的爆炸、脆断、污闪问题以及寿命期内运行维护成本彻底清零;全新的空心复合绝缘子远远超越了国内外同类产品,质量完全满足了设备使用要求,产品寿命超过40年,全寿命周期免清扫维护,而且比传统产品更环保、更节约资源。


相关资料2:


神马电力的绝缘子产品填补了国际空白,打破了国际垄断;并申报100多项国家专利和2项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的国际专利;主导制定了3项国家标准。


由于神马电力成功地研制了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用支柱和空心复合绝缘子,其机械、电气、老化性能优良,可靠性高,近些年来神马电力的绝缘子产品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大量使用,并呈急剧增长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副总工李立浧如是说:用复合材料替代瓷,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趋势,所以,这是非常有前景的一个事。


机床系列: “专、特、精”的发展道路


近来,我国机床业界根据新的发展状况,引发“如何在‘大’的基础上做‘强’“的思考和议论。这是一个关系全盘战略目标的议题,也是一件牵涉面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个人认为要在千头万绪中先明确“切入点”和选择“有效发展道路”。


先从我国机床行业现况说起。


一、我国机床工业现况简述


早在2007年和2010年时,我曾先后发表过《我国机床工业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和《我国机床工业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前列》的文章。当时的用意,是针对行业部分同仁中对我国机床工业所取得的成就存在认识不够,信心不足,因之着重从我国机床工业总量供给能力、产品品种阵营及性能水平、技术研发开拓实力、信息技术应用状况和机制体制变革、企业层次的经营运作、企业技术改造及与国际并购接轨等方面,从整体上作一些全面评价,认为已跨入世界行列第一方阵前列。当然也承认在若干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用来激励机床行业同仁们加强信心,从而鼓足干劲,再接再厉。


现在,经过近年来全行业艰苦努力,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数量上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床生产国,超过了日本与德国。而且在2011年世界机床工业出现停滞衰退,我国机床产业仍保持了较高的发展态势,而且近年来取得了若干方面世界水平的成就。例如,机械压力机是汽车工业标帜性装备,我国济南第二机床集团在机械压力机产品已能以优越性能运销美国本土,在汽车工业王国福特集团的生产工厂中采用。又如重型、超重型机床是国家水、火、核电、造船、重机、重军工制造的保证,我国的24—26米加工直径数控立车、龙门宽超过10米数控龙门鏜铣床、镗桿直径320毫米数控落地镗铣床、加工直径6米数控臥式车床等世界最大规格机床装备的开发生产,都己位居世界首位。


但在当前大好形势下,我们更应当冷静地看待目前中国机床行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企业不少产品仍在低水平徘徊,却在盲目扩大规模,圈地、建厂房、追求销售数量等,沿着以往的老路子原地踏步,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这种发展动向值得发人深醒。


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机床消费国,由于国内生产技术能力不足,外囯产品进口占据了中国机床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且看似国内、国外企业各占中国机床市场的50%份额,但发达国家和台湾对手占据的50%份额属于中高端市场,尤其以高端为主,在中高端市场,无论从产品技术,还是从精度和功能等方面看,国内企业和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与之竞争和抗衡任务艰巨。


二、由大变强是当务之急


由大変強是当前一项艰钜而庞大复杂的历史使命,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全局性战略。对于如何由大变強、认为千头万绪中要抓住两个基本点;一是选准切入点,二是遵循有效的发展道路。


1、如何把握切入点。机床行业是为囯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提供加工装备的基础工业,用户的紧急需求、高端需求就是我们的重点任务,反映在特殊进口的机床订单更是具体指令,更是考验。能接受并能完成一项这样的任务,就说明我们朝‘变強’迈进一步。这个切入点是十分明确和具体实际的。


2、遵循有效的发展机床工业道路,就是要选择走“专、特、精”道路。即“产品有专长,技术有特色,商品要精细”。而不是粗制滥造,性能低下,滥竽充数。环顧世界机床工业強国,甚至某些小囯也有強项如丹麥(DISA公司)如奥地利(GFM公司),他们能在世界机床市场上有一席之地或者压到群芳,都是具有 “专、特、精”特色。


机床工业要由大变强,这也是我囯机床工业大小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出路, 企业不分大小既是必要走这条路,也有可能,很多实例说明, 不仅机床行业领军企业近年在发挥“专、特、精”优势推动行业变強作出了很多贡献, 而且规模不大但同样具有“专、特、精”优势的机床行业中小企业,也在不同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现在可以这样认为;机床企业走“专、特、精”发展道路是一条推动我国机床工业由大变強的有效道路。也是符合机床工业产业特性---------适应用户千变万化需求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业内湧现出越來越多的实例,它们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开发的产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替代进口滿足国内急需;


第一个实例;湖南長沙一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这个民營公司成立于1998年,规模只二,三百人,核心产品是数控活塞异形外圆车床和数控活塞异形销孔镗床,这些都是加工内燃机零件的关键设备。目前他们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60%和90%。在国际上,德国马勒、德国KS、美国辉门三大制造商均已采购一派产品。


一派产品面世之前,相关设备完全依靠进口,单台价格为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同时还要受到进口的种种限制。而一派产品的均价约为60万人民币,性能指标为国际先进水平。业内人士普遍认同,如果没有一派数控专机的推广应用,就很难有我国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普及,就很难有我国汽车排放标准的提高。因此,在庆祝我国内燃机工业一百周年之际,一派公司被授予“特别贡献奨”。


产品举例;

 

(湖南长沙一派数控机床公司数控活塞异形销孔镗床)

 

(湖南长沙一派数控机床公司 数控活塞立式车床)


第二个实例;长沙哈量凯帅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技术团隊三十多人。一家民營企业与囯營哈量集团合资经營。


他们的新贡献;一是研发了能加工2000mm的大型弧齿锥齿轮数控铣齿机、数控磨齿机和检验机机组。该产品已交付给株洲沃尔得特种齿轮厂生产一年了,为重庆齿轮箱厂、二重、兰州石油机械厂生产了多套1.4m、1.6m、1.9m的大规格高精度弧齿锥齿轮,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弧齿锥齿轮数控铣齿机和数控磨齿机。过去这种加工装备外国控制不出口主机,只接受加工工件。该机组的开发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最近通过了黑龙江省科委的鉴定。


二是开发了国产第二代数控弧齿锥齿轮铣齿机和磨齿机,干切削不仅环保,而且高效、高精,是汽车后桥弧齿锥齿轮铣齿的发展方向。同时,国内过去主要是生产 Gleason齿制的弧齿锥齿轮,而现在国际流行的是高精度汽车齿轮用Gleason齿制,采用端面铣齿加磨齿的方法(Face Milling-Grinding),一般汽车齿轮用Oerlikon齿制,采用端面滚齿加研齿的方法(Face Hobbing -Lapping)。同时为了适应干切,刀盘改用了硬质合金的刀条,磨刀和装刀所用的机床也都变了。现在该厂已经开发了为汽车行业使用的350mm(用于轻型车、微型车)、650mm(用于大客车、重型车)规格的数控弧齿锥齿轮铣齿机和磨齿机。

 

(长沙哈量凯帅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加工2000mm的数控弧齿锥齿轮铣齿机、磨齿机)


第三个实例;杭州大天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杭州民營大天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规模三、四百人,为了我国陶瓷工业向世畀陶瓷精品行列迈进,开发了系列陶瓷加工数控机床,使我囯精品陶瓷进入世界高档市场,价格提升百倍,而且开始进入航空航空陶瓷零件加工领域和光电元件器件制造领域,解决了有无填补了空白。


杭州大天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种太阳能石英坩埚数控龙门陶瓷机床。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八大高新技术领域。用以满足我国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方面对高档装备的需求。

 

(杭州大天数控机床公司、陶瓷加工数控机床)


第四个实例;北京精雕数控机床公司,是在"专、特、精"上取得成功的典范。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北京精雕不仅生产数控雕刻机机床主机,还自主研发和生产数控系统和设计软件(雕刻CAD/CAM软件JDPaint\CAM)。在软件方面,北京精雕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AD/CAM软件进行持续不断地开发和升级,从早期的1.0版本已经发展到如今的5.5版本,成为国内唯一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雕刻设计软件。如今北京精雕的雕刻软件---CAD/CAM软件,已经成为了业界高水准的标杆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北京精雕主机所配置的功能部件数控系统和高速电主軸全部由本厂开发生产,这种配套能力为囯内外所少见。该厂特别重视按用户特殊需求开发专门化品种.北京精雕已经成为国内雕刻机市场上抵挡进口的主力,上万家客户分布于全国16个省份37个地区及俄罗斯、土耳其等欧洲国家。经过十七年的发展,有部分产品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这在部分生产加工行业替代了进口数控机床。目前,企业自主开发的8大系列100多个型号产品中,有7项产品被认定为"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1项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为"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为"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该厂生产组织管理经營现代化十分突出.2011年企业职工1700人,年产数控雕刻机超过9000台(套),产值超过15亿元。

 

(北京精雕主打产品:精密雕刻机)

 

(北京精雕产品装配车间装配不同变型品种精雕机)

第五个实例;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一个从事高档数控产品研发不过七八年时间的民营企业,引起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的親自高度关注。他们在国内首家实现了从总线式数控系统、总线式伺服驱动器、总线伺服驱动与电机一体化装置到直驱式力矩电机等关键功能部件产品的全集成配置;首家研制出了直驱式单/双轴转台、直驱式单/双摆铣头;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从控制系统到执行部件等全套产品均由一家公司提供,产品开发包括囯内最大规格汽轮机叶片加工机床,填补了国内空白,抵挡进口,该公司重视聚集技术实力,成立博士后工作站,为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急需几种高档数控机床成功开发了产品,并提供了关键功能部件和全面的解决方案。

 

(光洋公司产品:GNC60 光纤总线开放式高档数控系统)

产品主要技术参数:

控制能力:8通道;每通道5轴联动,最多16坐标;每坐标最多支持4伺服同步驱动

控制分辨率:0.001um

控制速度:240m/min

五轴控制:支持RTCP、斜面加工、空间刀具半径补偿

总线接口:GLINK2.0,CANOpen

插补方式:直线、圆弧、极坐标、NURBS、离散点拟合

支持在线工件测量、刀具测量;支持温度补偿、双向定位补偿、空间误差补偿;加速度、加加速度控制;反向跃冲抑制。

加工程序存储量:30GB

专项“光纤总线开放式全数字高档数控装置”(2009ZX04009-012)支持成果,大批量应用于大连科德数控机床产品,并在北京工研精机股份有限公司、中捷机床有限公司、四川长征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科德数控有限公司等六个专项机床课题中实现配套。

 

(光洋公司产品:TG3515—五轴工具磨床)

 

(KDW-4600FH_五轴联动卧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结构图)

 

(光洋公司产品:CXK50 13轴4联动高精度卧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结构图)


第六个实例;苏州信能数控机床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精密珩磨机、珩磨工具的民营科技企业,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从事珩磨技术研究开发的专业生产企业,无论是技术和产品在国际上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其生产的高精度数控立式珩磨机,无论技术工艺还是产品整体水平,不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列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项目;自主开发成功的HMT系列卧式深孔珩磨机,凭借其独特的技术、工艺水平和价格,得到了中外专家和企业的认可。苏州信能的最大作用就是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垄断地位,使进口同类珩磨机价格下降,从而大大提升了中国在该行业的技术水平。信能公司最近与某世界一流外囯公司洽谈"并购"巳接近成交,但最后受到该囯政府阻撓而中止,原因是牵涉敏感产品敏感技术,这个领域这个产品的重要地位可見一般。

 

(苏州信能产品:卧式珩磨机)

HMTB系列数控卧式强力深孔珩磨机


该款机型是本公司于2005年应哈尔滨工业大学之邀,为该校航空加速器项目开发加速器炮管专用的深孔珩磨机,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煤碳石油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目前已销售近300台,主要用户有瑞典达克集团公司、俄罗斯Gidrolast公司、韩国现代重工集团、大庆油田、三一重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神华集团、中航工业集团103厂、平顶山煤矿机械厂、重庆铁马工业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彻底打破了外囯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目前该机型已占据国内同类产品50%以上的市场。

 

(苏州信能产品:MB4230-3数控高精度多工位顺序珩磨机)


该款机型是是国内首次开发,首台专门为超细超长的枪管孔珩磨的加工设备,该类零件内孔均小于10mm,通过使用专制的特殊珩磨杆及特殊珩磨工艺完成了珩磨加工,该机床配有3轴,并配有自动检测系统,实现一次装夹完成3道珩磨的要求,配置转台实现零件自动旋转和自动检测,比传统的研磨加工提高效率数十倍。得到了中国最大的枪管生产企业重庆建设的好评,彻底改变了原来落后的工艺技术,增强了我国军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目前成功被重庆建设集团、湖北江华等企业应用。

 

(苏州信能产品:高精度数控立式珩磨机)


该款机型由本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开发,加工后工件圆度能达到0.5μm,圆柱度1μm,于2006年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珩磨技术先进水平,完全可以替代国外进口同类产品。是全球继德国格林、卡地亚、日本日进公司后第四家能生产高精度数控立式珩磨机的企业,目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制造业、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制造业客户有中美合资成都艾特航空制造有限公司(世界三大航空发动机制造商美国惠普公司的子公具司)、德国博世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无锡威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乡航空工业、重庆建设集团、重庆隆鑫集团,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股份有限司等知名企业。


第七个实例;杰克控股集团,这是一个通过国有老企业改制与民營高技术团隊结合成功的范例,几年来开发出多种替代进口产品,应用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动力有限公司中船集团等大型企业,填补国内空白。


所开发的JKM8320B超高速CBN随动数控高精凸轮轴磨床


是一种效率最高的高精度凸轮轴理想加工装备。具有自主产权静动压轴承电主轴可实现150-200米超高速磨削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磨削软件,获得了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JKM8320B超高速CBN随动数控高精凸轮轴磨床


从以上几个实例来分析,我们需要有一大批机床企业來承担“做強”的任务,也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这几个实例相对于我们宏伟的机床发展事业,只是非常有限的案例,但是希望透过这些典型,发人深思、给人啟迪。


中国机床行业要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升级的特点和环境发展的变化,加速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坚定不移地走自主研发的创新模式,提升企业自身和行业整体素质,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和打破外囯垄断。道路是漫长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方向是正确的。


与此同时,建议政府继续通过鼓励订购使用国产数控机床、在重大项目上支持开发高端国产机床等措施,鼓励高端数控机床发展,、滿足国内急需,替代进口,进而逐步扩大出口。


中国机床行业面臨“由大变强”的有利时机,“由大变强”的转变,不仅是市场、用户需求,也是行业应该承担的历史重任;“由大变强”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形势所迫。中国要迈入世界机床制造强国之列,就必须具备一批国际知名品牌,一批强势的“专、特、精”集团和企业;就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迅速转变发展模式,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才能穩步全面跨入世界机床行业前列!才能“由大变強”。(梁訓瑄原机械工业部机床工具局局长兼总工程师、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


中信重工—先知先觉者赢


我们已经进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国企业与全球市场的融合同样是大势所趋。这种现实就意味着,对于任何一个开放的、充分竞争的产业领域而言,参与其中的企业的生命延续都是无法自然保证的。没有自我蜕变、没有主动的扬弃或者说没有“先知先觉”后的有效调整,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后果都将会很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想有所作为的企业,以全球视野去考虑自己的战略和发展,几乎就应该是一种本能。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所处的重机行业,就是一个竞争强度极大的产业领域。国内诸多重机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和提升竞争力,行业外强势企业的大举进入也成为常态。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与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相互交织,凸显出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生存依赖。


基于此,中信重工以“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为愿景,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平台上,逐步发展成为大型化、重型化、成套化的世界级重型装备研发与制造基地,创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为目标,几年来,稳步推进企业的战略转型,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目前,中信重工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业和水泥装备制造商。其主营业务收入由2006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0亿元;今年1-8月,已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0亿元,同比增长23.39%,已签订单金额211.3亿元,同比增长8.8%,机器产品产量完成14.713万吨,同比增长13.45%,继续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下面将从七个方面阐述中信重工的成功之道。


“借机”谋发展,借势快发展


2004年初,中信重工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果断调整结构,实现了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的转移,主机制造向工程总承包的转移,建材设备为主向煤炭、冶金、水泥、有色、电力等行业均衡发展的转移。多元化的经营战略,最终使企业走出低谷,让这个“共和国长子”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煤电油运紧张、原材料价格暴涨,使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考验。中信重工再次抓住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壮大自己,在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发展自己的重大战略机遇,在一片萧条中以出色的经营业绩“带来一股股春风暖意”。


不久前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河南省领导在讲话中4次称赞中信重工:“全球经济危机更加验证了中信重工近几年的发展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步伐是非常稳健的。” “‘中信重工现象’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善于化危机为机遇。”洛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文俊认为,危机中蕴含着机遇,关键看你能不能敏锐地发现它、抓住它。


在中铝洛铜公司领导班子看来,中信重工抓机遇,还体现在一个“抢”字上。“亚洲规模最大的宜阳重型铁业工部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仅仅用了11个月,这种速度和效率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努力在“借机”中谋求发展,努力在“借势”中加快发展。这是中信重工带给人们的启迪之一。


改革是永恒的主题


著名的企业管理墨菲定律说:“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却很复杂。”2004年,中信重工新一届领导班子认真总结了企业50多年来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在传承历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的核心就是“变革创新”。


公司总经理任沁新说:市场的态势不断变化,客户的需求不断更新。以变革创新适应市场和引导市场是企业智慧的外在体现。永不停歇的变革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


依靠变革创新,中信重工的体制、机制发生了巨变。走在厂区,随时随地能感受到这个国际化公司的“洋”味;为了客户利益,企业甚至不放过踏在产品漆面上的一个脚印……用职工的话说,就是“根除掉老国企身上积淀的弊端,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了”。


思想的大解放,释放出了新的能量。而这又成为企业平稳过冬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参观中信重工,曾在中铝洛铜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中产生巨大震撼,“同样是老国企,同样面临各种困境,但中信重工创新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模式,在深化改革方面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洛阳市发改委副主任杜建华认为,中信重工能有今天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内部发生了质的变化。现在,我市还有很多企业由于受市场变化、设备落后、产品老化、体制僵化的影响,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其实,外界再怎么变化,不如自身主动变化,改革应是永恒的主题。”


“云层之上”的优势


经济学家说,企业在维持竞争优势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采取适当的措施。因为,一个企业一旦在某一方面具有了竞争优势,就势必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


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高度超过云层,展现在眼前的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座山峰。


“云层之下,山头林立,竞争也激烈。而在云层之上,你只要紧盯那几座山峰,就好永远位居第一方阵。”这就是中信重工经过5年经营实践总结出的“云层理论”。


秉持“云层之上”的竞争理念,大力实施以高端技术支撑高端产品、以高端产品赢取高端客户、以高端客户占领高端市场的“四高战略”,这家企业牢牢占据了行业高端,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抓住关键的少数


2011年1月至8月,中信重工实现新增订货80.4亿元,企业在手订单的资金已达194.1亿元。在其他企业因金融危机而愁于缺少订货之时,中信重工面临的最大问题却是如何执行好在手合同。这也再次印证了那句老话——“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企业”。


中信重工以全球化视野、国际化的运营模式,建立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完成全球化市场布局,培育自主品牌的大客户群。公司先后与神华集团、中国黄金集团、海螺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等全球最大矿业公司,与美卓、福勒、奥托昆普等世界三大矿机制造商,与史密斯、洪堡、伯力休斯等三大水泥工程巨头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在重机行业市场普遍急剧下滑的背景下,中信重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球资源,支撑企业在高端领域持续快速发展,依然保持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


中信重工的“秘诀”很简单,就是“抓住关键的少数”,将注意力聚焦于核心客户,而这些大客户则给公司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创新铸就卓越


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包括许多方面,可以是先进的生产流水线、独特的生产技术,也可以是低成本的生产方法和优秀的品牌形象。“中信重工现象”则告诉人们,持续不断的创新,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才能让企业最终站上行业的高端。依靠自主创新,中信重工获得和已被受理的专利技术超过100项,新产品贡献率达 80%以上。


目前,中信重工通过招标已确定并签订了2009年度32个重大研发项目,内容涵盖成套工艺、产品技术、制造工艺和热加工等四大领域,这些项目完成后,将为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近5年来,中信重工确立了“技术先导”战略,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以打造技术先导型企业为目标,“发展优势,培育特色,持续创新,做强企业”,不断破解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快速发展,创造了行业奇迹。


目前,在节能减排领域,中信重工余热发电技术已经成为市场追逐的“香饽饽”,企业正在加紧建设的余热发电成套工程项目达16个;在煤炭市场,中信重工独揽7台套直径6米以上大型矿用磨机制造合同,确立了“霸主”地位。


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眼下,这家企业正在加快推进褐煤提质、工业硅余热发电系统、生态水泥工艺系统、尾矿脱水工艺系统、大型核电铸锻件制造工艺等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力争培育出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才制胜


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中信重工不仅不裁员、不轮岗,还引进博士、硕士27名,重点院校本科生160名,高职生229名。中信重工认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公司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围绕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知识生产力,挖掘知识资源创造财富。


加盟中信重工前,清华大学博士后沈丙振有两个选择:到美国某研究所工作,继续留在清华大学搞科研。最终,他选择了中信重工。


以诚挚的感情留住人才,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以广阔的舞台使用人才。近几年,中信重工在全球范围招揽了一大批高素质研发人才。目前,企业技术人员总数接近3000名,其中包括由895人组成的研发团队、一大批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以及来自国外大公司的外籍专家。


依靠人才的高密度攻关,中信重工迅速占领矿山、水泥、冶金三大装备行业的高端市场。河南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席升阳教授认为,中信重工逆境崛起,充分说明了“人与制度相互创生”的道理。


从2004年以来,中信重工领导班子关注的重中之重就是人的塑造。他们利用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在企业治理的各个方面都注重“人”的潜能与创造力的发挥,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


席升阳说,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最终形成企业“致力于发展”的指导思想,企业又用这种指导思想,建立起一系列管理制度,“用制度来培养、打造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是中信重工成功的诀窍之一。”


用好质量管理魔杖


几乎所有的世界500强企业都实施了6西格玛管理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一管理方法正在改变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也正改变着传统的商业习惯。何谓6西格玛管理?它是一种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精益求精,尽可能降低运作成本与缩短运作周期的系统化方法。人们又称之为“质量管理的魔杖”。


中信重工就把这个“魔杖”熟练运用到了极致。他们提出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质量理念,要求企业的每一名员工每一次都把事情做对。因为他们知道,对于制造性业务流程而言,6西格玛意味着每100万次加工只能有3.4个不良产品。


把零缺陷作为工作标准的中信重工,近年来产品废品率、返修率大幅下降,一流的质量使企业赢得了信誉,赢得了市场,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从市场环境来看,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一个停留在3、4或5西格玛的企业是无法与一个6西格玛的企业竞争的。


在残酷的竞争中,中信重工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质量是靠流程的优化,而非通过严格的对最终产品的检验来实现的。质量是每个人的工作,追求完美应成为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为。


如今,中信重工已经走入以诚信文化凝聚人心、以诚信管理塑造形象、以诚信规范推动发展的新阶段,诚信文化成为企业应对危机、克难制胜的法宝,在“诚信为本,客户至上,变革创新,精致管理”理念的指引下,公司研制的“LK”牌球磨机、回转窑、减速机、辊压机4大产品获得中国名牌,成为目前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唯一一家拥有4个中国名牌的企业。


宁波天生:小企业也能干出大事业


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型民营科技公司,年营业额只有5000万元,和大块头的民营企业相比,它属于“小个子”。但小企业也可以做大事——宁波天生生产的“核电站密封件”打破了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攻破了发展核电站的最关键技术之一,使中国的核电站安全系数走在了世界前列。该公司因此获得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企业要发展就一定要自主创新


什么是核电站密封件?通俗的讲,就是防止核泄漏的零部件,它是核电站最关键的技术之一,也是世界上几个核电站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最严密技术封锁的领域之一。


在现代工业,核电站科技含量非常高,一家小型的民营企业怎样才能在这个领域攻破如此尖端的技术呢?“说心里话,当初,我心里也没底,但我和我的团队有个特点:我们就喜欢挑战难事,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宁波天生公司董事长励行根说。


“我的家乡在浙江省慈溪市白沙街道,它是中国密封件之乡,聚集着很多为化工设备配套的密封件生产企业。从小耳濡目染,使我对密封件产生了特殊的爱好。”


八十年代末,励行根辞去了国营工厂的工作,创办了宁波天生公司,开始生产各种民用密封垫圈。创业之初,企业遇到了各种困难,为了跑市场,励行根四处奔走;为了获取知识,四处求教,住火车站睡地下室,出差基本上靠方便面。经过几年的创业,公司开始有了一定实力,励行根就开始探索一条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之路。


因为质量好,励行根公司生产的密封件很快就在市场上热销起来,生意越来越好,收入也越来越多。虽然还谈不上多么富裕,但已经是不愁吃不愁穿,生活过的有滋有味。“但是,我总觉得生产中低端密封件不过瘾,不是我的追求。”


有一天,一位做密封件生意的老乡对励行根说:你不是一直想做技术含量最高的密封件吗?核电站使用的密封件技术含量最高,也最难做,现在中国还做不了,只能买外国的。“我听了他的话后,就像着了魔,从此开始了我在核密封技术领域22年的艰难历程。”


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能源的高消耗,发展核电是改变中国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核电站的最大问题是安全问题,最可怕的结果是核泄漏。核装置的密封不但数量多,结构复杂,尺寸跨度大,更困难的是要在辐照、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中工作,一般材料无法胜任。因此,核电密封件长期被国外极少数的公司高度垄断。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美国和法国三家公司能够生产,而供给他们原材料的只有德国一家。他们对中国用户不仅售价高,而且不卖原材料只卖密封件。


“我几乎把公司全部的利润用来研发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经过22年的探索与实践,创新与发展,天生公司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发明了全新的密封件结构型式,获得了石墨基材的装备技术创新成果,逐步将产品应用国内所有的运营核电站中,包括在安全等级最高的核一级设备中替代国外产品。


要创新就必须建立世界一流的实验室


“核密封技术”当时是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才掌握的技术,对外高度保密,要想获得国际上的技术资料根本不可能。专家告诉励行根,要掌握核电站的密封技术,关键是拿到实验数据,但大多数实验不可能在核反应堆上去做,其它国家的密封技术实验室,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做实验,他们也做不起。“要做实验,必须建立自己的高水平实验室。”


建立实验室需要大量资金,当时,一个小企业是不可能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的。“去几家银行申请贷款,说我要投资做一个核电站密封件的实验室,人家都以为我疯了,根本不贷给我。”


为了克服资金困难,宁波天生公司上下一心,勒紧裤腰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东拼西凑,筹措了20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了实验室建设中去。解决了资金问题,励行根又一砖一瓦地自己建设实验室。一流的实验室的建设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凭借屡败屡战的精神,经过不断投入,反复修改方案,励行根终于建立起国内最先进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可以做各种实验。甚至国外做不了的试验,在宁波天生的实验室也能做。“为了获得宝贵的试验参数,我几乎天天吃住在实验室,一项项的实验反复试,一个个数据反复做,几年时间天天如此。”


创新必须瞄准技术发展的未来


不断地降低泄漏率指标是一项世界性的课题,在某核电站,宁波天生公司多次前往进行技术交流。该电站设备全部为进口,管理也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任何一项小的技术变动都要经过严格的评审和论证。在国家能源局的有力推进下,宁波天生公司两年时间先后数十次前往该核电站进行技术讲解、产品剖析、国内外比对和型式试验测试,使核电站的工程师们坚信:中国的这一技术成果可以运用于核电站中。今天,我们的产品应用于核岛关键部位达两年时间,将核电站调节阀在动态情况下泄漏率指标降低了一个量级,始终达到“零泄漏”标准,这是中国对世界核电技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在这一过程中,宁波天生公司之所以能超越国外产品,“是因为我们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始终着眼于未来,不是国内现有水平的一流,不是世界一流,是科学预见和想象中的一流,技术的未来。”石墨密封垫片这个产品,宁波天生公司首先在设计上进行了突破,原有产品是一层石墨一层钢带缠绕而成,而宁波天生公司的产品主体由纯石墨组成,设计结构和思想进行了重大改变,这就需要在材料上进行创新和突破,传统制造方法需要改变,试验方法和设备要跟着改变,不断创新,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带来技术上的革命。


企业发展需要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产品能生产了,并不等于能卖出去。当时中国所有核电站使用的各种密封件全是国外的产品,一家小型民营企业生产的密封件想进入这个市场,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可以说,市场的接受比生产产品还要艰难。“我们到每一家核电站去营销产品,别人一听是民营小企业,看都不看我们的产品,更不听我们的介绍,直接说不可能。”


“营销产品的过程是艰苦而漫长的,它考验着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毅力和信心。但我也始终相信,机遇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7年,国内从加拿大全套引进的重水堆加料装置出现故障,请来了二十几位加拿大专家“艰苦奋战”了一个多月,仍没有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急坏了中方技术负责人。


“这时,这位中方技术人员突然想到了我,因为我曾多次给他介绍过我们的产品。半夜1点钟他给我打电话,我一听情况紧急,立即连夜驱车赶往现场,冒着强辐射的危害,尽量靠近事故点。当时现场的核辐射已经超标,我虽然穿着防辐射的铅背心,但是显示剂量超标的红灯一直在闪,警报器一直在叫,我知道这是核辐射的影响。但为了尽快找到事故原因,拿出解决方案,我必须尽可能接近事故点。”核电站中方技术负责人多次强行把他拖离事故现场,并警告,他受到的辐射剂量已经超标了,这样下去会对身体伤害很大。但为了找到事故原因励行根顾不了这些了。“早晨6点钟,我提出了三套解决方案,经过大家四个小时的激烈讨论,上午十点双方同意实施我的第一方案,接着是24小时连夜奋战。我们公司研发的密封件技术和配件,一次安装成功,运转正常,圆满地解决了困扰故障双方一个多月的大难题。当时在现场的加拿大公司的负责人激动的抱着我大声说:‘中国技术、中国速度了不起’。”


通过这件事,宁波天生公司在核电站密封技术领域一举成名,产品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现在宁波天生公司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密封技术与产品已经应用到国内所有核电站中。


为民族工业基础件的科技进步而努力


2008年中国原子能公司对中核集团方家山核电站和福清核电站项目密封件进行国际招标。法国一家公司知道宁波天生公司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于是招标前派出专家来中国讲解他们的专利技术,介绍过去十几年从未向中国人透露过的六项核心技术。法国专家讲完后,中方专家告诉他们,你们讲的这些技术,中国的一家民营公司——宁波天生公司早就掌握了。


过去,中国企业购买核电站密封件,和外国公司进行价格谈判时,由于人家知道中国生产不了这种产品,就进行价格垄断,他们说是什么价就是什么价,降5%都很难。这次招标,法国公司降价70%都没有中标,而宁波天生公司以高出其他外国公司20分的优势中标,开创了国内企业在核电站核一级领域国际中标的先河。


2009年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第三代核电项目密封垫片招标,全球100多家密封件生产厂家,最终只有宁波天生公司和另外两家美国公司进入最后的投标,由国际专家组成的评审团给宁波天生公司打出了最高分。投标结束后,美国公司的一位华人经理对励行根说,虽然他的公司没有中标,但他为中国人能在核电站密封领域取得这么高端的技术而骄傲。


由于以上一系列的成绩引起了外国公司的高度关注。一家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全球最著名的密封件生产公司想收购宁波天生公司60%的股权,先后三次开价,从 1亿人民币一直涨到6亿元,但宁波天生公司就是不同意。“因为我始终坚定地认为,天生公司的技术永远属于中国,永远属于中国核电事业!”


现在宁波天生公司核电站密封技术和产品已经得到国内外市场的普遍认可,今年各种订单纷至沓来,公司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回首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走过的22年创业创新的历程,我深深的感到,一家小型民营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就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到最专最精最好,特别要以科技创新打造自己的核心产品,占有一份独特的市场份额,这才是小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企业小不要紧,关键是要有作为,不管你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有了作为,总有属于你的天空!


熔盛重工:五年可以创造的传奇


中国熔盛重工集团这个年轻的企业,在短短六年内稳步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造船企业。根据最新统计,熔盛重工已跃升为全国第二大造船企业及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该集团在2011年获得新船建造订单达到40余艘,总金额高达20多亿美元。在全球造船行业不景气、有些企业订单锐减甚至债台高筑的不利市场环境下,熔盛重工连连斩获多笔新船订单,让行业人士不由不感叹:后生可畏!


重工行业因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力密集,进入门槛相对也较高。熔盛重工的快速发展,首先,很重要的竞争力就是有一批有素养有热情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第二是熔盛重工的整合力,它很善于和各方面合作,全世界的资源很多,如何整合到熔盛旗下是很重要的能力;三是注重研发与科技发展,从海洋工程到工程机械,熔盛都在积累自己的技术和研发能力。


人才创业


熔盛重工的董事长张志熔是一个有胆略的投资者和有名的富豪,在创建熔盛时,他认准了时任外高桥造船厂的总经理陈 强。陈强是一个行业经验丰富,有胆有识的管理者。为了吸引陈强加盟,张志熔向其转让了价值2.366亿元的5万股熔盛重工控股股份,而外高桥造船公司母公司中国船舶的总经理聂成根,2010年年薪为120万元。


熔盛在成立之初时,总裁陈强的个人品牌赢得了船东的认可,由此带动了熔盛创业期的发展。2006年,以苛刻著称的挪威油轮大王Frontline将6艘冰区加强型散货船订单交予了造船厂破土动工仅3个月的熔盛重工,Frontline高层如此表示对“陈强团队”的信任:“我只认识你,陈强。我可不认识熔盛。”在2007年造船厂房还未完全建成的时候,熔盛重工已持有49艘各类船舶制造合约,总产值32.37亿美元。


熔盛的管理团队,有不少是陈强在上海外高桥时期的老部下,另一些则来自国内其他知名企业。例如,熔盛常务副总裁张明曾就职于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公司;另一名副总裁贾少军则来自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