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瑞典学习之前,行程里安排了瑞典“机器人谷”参观访问,想象那必是有山有谷、机器成群、创新如潮、产业蓬勃发展的类峡谷的地方。待到达瑞典后,才发现,瑞典“机器人谷”,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
“机器人谷”就是一个20人的协会公司
顺德将打造面积10平方公里的机器人谷;山东邹平县着力打造世界“铝谷”;沈阳牵手瑞典韦斯特罗斯打造世界机器人谷……网上随便一搜,你会发现神州大地,正在大手笔的建设各种各样的“谷”。或许美国有硅谷,瑞典有“机器人谷”,且都世界知名,使得中国各级政府也对建设“谷”充满了十分的热情,且都是大筹划、大手笔、大目标!
瑞典的“机器人谷”,却让人非常意外:
这么赫赫有名的“谷”,在瑞典,它只是一个20人的协会公司。
所谓协会公司,就是具备“协会+公司”双重性质的机构,既有协会的平台组织功能,又能用市场手段盈利;这个机构名字就叫“瑞典机器人谷”,他只有20人的团队,由平台运营、商业合作,机器人和健康机器人专家四个方面团队(部门)组成。
它的大门如此之小,让人不由疑问重重。
“机器人谷”的大门如此之小,让人觉得“门”不副实。可是它的大门就是这样,而且办公面积目测也就上下两层几千平吧。机构里只有20人办公,想想更多面积也是不需要的。
它没有山,也没有谷,它就位于斯德哥尔摩东部的玛拉湖边的一栋普通的建筑里。
图1:打开瑞典机器人谷的“大门”
瑞典“机器人谷”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当初有几个人策划了一个项目,名字叫“瑞典机器人谷”。瑞典,是非常崇尚创新的国家。它一直致力于通过在具体领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和创新环境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增长。瑞典政府旗下的瑞典创新局(Vinnova)于2003年起资助“机器人谷”项目的建设。“机器人谷”是当时被瑞典创新局选中的三个项目之一,每个项目可在十年内获得每年1000万克朗的资助,前提是一半的经费必须投入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中。
有好的创新想法,就可以申请社会资本的投资,也可以申请政府的投资。瑞典“机器人谷”就是源于一个项目和政府连续10年每年1000万克朗的资助。
瑞典创新局有很多支持创新的政策和资金,他与中国最大的不同之处有几点:
一是他们非常愿意支持小项目,支持原创想法。一个项目只要有创新,只要能说服评委,或者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和投资,政府就会给你资金支持;而大企业通常被要求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政府通过税收等各种手段让大企业做出更多贡献。中国恰恰相反,更喜欢支持国企、央企和大项目,民企和创新早期的项目很难获得资金支持。在国内,一个项目投资不达到2个亿甚至更多,你都不好意思去备案,也不可能纳入重点项目,从而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没有投资计划的创新类项目,也能获得一些补贴,但是对于每年庞大的资金补贴量而言,可谓九牛一毛。通俗地讲,瑞典政府把更多地钱,花在了创新的早期,中国则把更多地钱花在了中后期,甚至晚期,包括癌症期(前一段,有个企业几年时间获得了10多亿的补贴,然后宣布破产倒闭)。事实上,像央企、国企,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已经完全发展成熟了,想不通政府为什么还要大把的钱补贴给他们,或美其名曰:给这些企业补贴,安全!而安全,本质上是无效的代名字,是与创新背离的。
二是瑞典对于创新的包容度更大。创新本身就意味着很高的失败率,瑞典在这方面非常包容。比如某个人的某个项目通过专家审核(瑞典的专家是真正审核,中国的专家是真正按上面意思审核),拿到了国家资金补贴,结果钱花完了,项目没干起来,公司破产了,那该如何办?瑞典的做法是,破产就破产了,这事就了了。然后,可能是同样的团队,重新策划了一个项目,只要这个项目获得专家或者社会资本的认可,就有可能照样获得资金补贴。而在中国,就很难做到了,这么做叫“骗补”!
好了,瑞典创新的话题就插到这里,会在后续的笔记里继续介绍。现在说回“机器人谷”,尽管它名动天下,甚至有人拿着它到中国各个地方去复制,但它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p#副标题#e#
瑞典“机器人谷”如何创造了瞩目的成就
“机器人谷”创造了非常大的成就,一批批新公司和新产品诞生了,同时,一些国际知名机器人领域的公司相继聚集到“机器人谷”。
截至2010年,共有16家新企业和16个新产品在机器人谷诞生,这些数字到2015年几乎翻番,分别达到28家新企业和32个新产品。到2018年,通过“机器人谷”的孵化和助力,进入市场的新公司达到30家,市场化新产品40个,“机器人谷”的商务经理Peter介绍。
机器人领域国际知名公司——GiraffTechnologies公司从硅谷搬迁至“机器人谷”,这一决定对“机器人谷”项目的创始人们来说是一重大成功标志;日本公司CyberdyneInc.追随Giraff步伐,成为第二家在“机器人谷”落户的国际公司。
也许有人会说,15年时间,40个市场化产品,30家新公司,还有几家知名公司落户了吗,没什么大不了?中国人要做,那规划不知道要比机器人谷大多少,产值目标动不动就破千亿!对,瑞典就是这样务实,人家不说产值目标,那样真没有意义。人家在乎的是推动产业发展和集聚的人才、技术、资本和市场等,产业有没有形成集聚。可以说,这样高水平的产业集聚,是不容易做到的。
而“机器人谷”凭借20人的团队,真就做到了。它是如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当揭开“机器人谷”的面纱,对其成就背后原因的探究,深深吸引了我。
“我们不拥有机器人谷的产品,我们帮助产品落地”
“我们的重点方向是健康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型机器人”
“我们帮助企业解决研发难题”
“我们支持早期的初创公司”
“创新技术一开始,就和终端客户紧密对接”
PETER很认真的向我们介绍着“机器人谷”,并回答我们的提问。
图2:PETER很喜欢我送的小茶叶,并一起合影
总结“机器人谷”的功能或者说服务方向,主要是如下三点:针对客户需求开发(来单研发)、支持客户研发(支撑研发)和市场、资源的对接(帮助客户成长)。应该说“机器人谷”成立之初的功能定位,和它的属性是非常吻合的。
“机器人谷”拥有一个成功的区域性创新系统所需的众多构成要素,“机器人谷”所处的城市——卡斯特罗斯良好的沃土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BB、沃尔沃、阿特拉斯·科普柯和伊萨这四家在机器人领域十分活跃的公司,均是“机器人谷”重要的外围合作伙伴。同时,机器人谷还拥有众多中小型制造企业,其中不少是工业机器人生产的分包商。该地区的两所大学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方面的研究与课程。
可见,“机器人谷”并不仅仅只有20个精英在奋斗,他们所在地,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而且,看起来他们已经成功的整合了这些资源。
除了卡斯特罗斯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支持之外,瑞典国家研究中心(RISE)分布在各个地方的研究所和创新资源,以及其它的各种资源,也都能为“机器人谷”使用。
同时,“机器人谷”也积极动员当地各类中介机构为商界和学术界之间的知识转移提供支持。这些中介机构提供从融资、指导、研究到实验室以及展览和会议场所等的各种服务和设施。#p#副标题#e#
综上可以看出,“机器人谷”的成功,一是基于它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定位,二是作为瑞典重要工业城市的卡斯特罗斯的机器人相关基础的厚实支撑,三是“机器人谷”这个平台定位精准,并且非常专业和专注地调动了各种资源,从而“机器人谷”的产业创新和发展资源越聚集越多,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
对比国内的一些“谷”,既没有产业基础,也没有良好的机制和定位,却动辄要发展十几平方公里,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当然,瑞典“机器人谷”的发展,最离不开瑞典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文化基因让瑞典创新“老百姓不知道,专家心在跳”。瑞典的创新文化基因,将在第二篇笔记里叙述。
说明:2018年,中工联创有幸承办合肥两期优秀企业家境外培训,一期20人到英国,二期20人到瑞典。笔者将陆续记录瑞典学习、考察的内容和一些思考,供大家参考指正。
中工联创在瑞典等国家设立了办事机构,将推动中瑞等国家的科研、创新和项目合作,欢迎关注公众号消息。
图3:合肥培训班企业家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合影
编辑:中工联创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工联创官方微博:“中工联创”
官方微信:“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