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常州华立集团作为国内液压件第一块品牌介绍了在工业(产业)互联网领域的认识与思考、探索与实践,我们来看看老汪的观点。
传统产业“纠结”过后的两条出路
自2010年以来,传统产业一直受到持续地冲击。互联网经济横空出世打破原有价值链、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涨、制造业综合税负成本居高不下,加之资金市场、资本市场的“脱实向虚”,导致传统产业生存压力非常大,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市场严重萎缩这只“大老虎”对传统制造业带来的冲击,可谓让传统产业活得更“纠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究其原因:第一,大部分传统企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所以承受不起多面夹击的冲击;第二,盈利模式过于单一,一处受损很难多点平衡。但回头仔细想想,在制造业中除了少数几个行业,极大部分行业都有长期甚至永久存在的理由,只是会不断地“升级”,所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擅长的领域,“升级”往往比“转型”更靠谱,转行失败率高达80%。为此,对于传统产业,我个人认为有两条出路:第一,在海外市场有竞争力的企业,可以考虑从过去简单的外贸,也就是产品“走出去”慢慢转向企业“走出去”,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因为低端或高端产业是相对的,诸如在中国现在被视为落后的低端产业,其实在全世界很多地方还是填补空白市场的;第二,转型升级,向产业链上游走、向价值链高端走,增加附加值、增强盈利模式多元化是传统制造业最现实的出路。
智能制造
让工业制造“标准化”与“个性化”
从“矛盾”走向“统一”
在华立,自2016年起,我们用“互联网思维”和“工匠精神”,用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探索并实践企业的转型升级。我们始终认为,在自己精耕几十年的行业里,大家对它的理解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除了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外,“制造方式”创新尤为重要。没有淘汰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落后的产品、落后的制造方式。
在工业化时代,我们追求的是:标准化、大批量、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而在未来,我们面临的消费者新需求,可能更多的是要个性化、合理成本、快速响应市场。对于从事工业的人都知道,在过去工业化时代,标准化与个性化是一对矛盾,我们叫刚性生产和柔性生产,但是未来这一对矛盾,必须要有机统一,否则就无法升级制造方式满足市场需求。这就引出了一个新课题“智能制造”。#p#副标题#e#
智能制造,德国提出的叫工业4.0,中国提出的叫中国制造2025,华立通过四年多的系统思考和探索实践,我们认为智能制造的核心诉求之一就是满足个性化、大批量、合理成本、快速响应市场的一种新的制造方法,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自动化或者“机器换人”的制造过程(只是在过程中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设备)。也就是通过“智能制造”将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和“个性化”这对矛盾体实现有机统一。
工业互联网:数字工厂是基础、智能制造是核心
在华立迈向智能制造的四年多实践中,我们结合实际得出的结论是:“硬件容易软件难” “自身容易协同难”,而且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循序渐进。首先我们要先实现“数字工厂”——即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这就涉及到大量的物联网设备、自动化设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设备等),将制造工厂变成线上线下完全映像的“双胞胎”。然后将包括PLM、ERP、MES为核心的十多个软件系统及几十个子软件系统打通并集成(这就是刚刚大会所讨论的集成化操作系统)。但真正的难点在于超出单个企业自身范畴的“供应链协同”,这涉及到整个生产制造的大环境协同。
华立已经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首先在启动前我们先是完成系统思考,尤其重新认识智能制造的本质;然后我们采用“外脑+自培”的方式培养具有数字化能力的团队,我们与西门子合作输入其已经本土化实践后的数字化工厂规划方案;同时,我们也积极通过投资的方式布局未来能在智能制造相关联领域产生协同的生态。实践至今,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中,数字工厂是基础、智能制造是核心,如果缺失了数字工厂这个基础,工业互联网就好比“空中楼阁”。也就是说产业数字化是基础,基础打好了,无论怎么发展都有前提了,犹如建设一幢大楼,先把基础夯实好。
▲华立智能电网产业智能制造基地
▲华立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基地
目前最难的是围绕产业数字化,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服务生态。诸如,工业制造管理软件核心技术大部分还是由国外企业掌控,实现智能制造所需要的工业软件集成操作系统基本还是空白,“网上卖货”视同产业互联网的错误认识等。为此,整体的基本面是中国消费互联网高度发达,而产业互联网大大落后,围绕产业互联网的服务生态才刚刚萌芽。数字产业化是围绕产业数字化而形成的产业服务生态,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依赖的。
产业互联网的兴起
是中国经济实现从“大”到“强”
转变的主要标志
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如果一定要用“互联网”三个字来进行定义的话,暂且可以认为前半场是消费互联网、后半场“粉墨登场”的应该是产业互联网。当前的国际、国内市场形势正在倒逼中国门类齐全、“大而不强”的工业体系“转型升级”,产业互联网我认为就是最佳路径,也是极好的机会窗口。一方面企业在强压面前会主动去改变自己;另一方面,围绕着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产业互联网”服务生态培育起来了,就解决了一大批没有能力自我摸索、自我积累、交学费的企业转型升级问题。为此,我认为我们的发展应该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两个轮子一起转,培育出一个不亚于消费互联网的庞大产业生态。
如果将消费互联网理解成是一个解决to C问题的产业,那么我们可以将产业(工业)互联网理解成是一个解决to B问题的产业。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核心技术缺失、供应链管理落后、制造过程“原始”,而正在兴起的工业管理软件、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都将为中国制造从低端走向中高端创造条件。所以,当大部分的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解决了个性化定制以及能够通过大数据预测消费者需求后,C to M的时代就真正来临了。为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产业(工业)互联网的兴起是中国经济实现从“大”到“强”转变的主要标志。不过,与消费互联网相比,B的消费都很理性,产业(工业)互联网的兴起需要耐心、恒心和工匠精神。
虽然传统产业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但压力就是动力,危机中充满机遇,我们的明天还是非常美好的。浙江各级政府对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营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而浙江在消费互联网产业上早已奠定了强大的基础,未来加码产业互联网生态的培育,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留住制造业、培育制造业、重视制造业、做大做强制造业,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向前,我们共同在路上。
编辑:中工联创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工联创官方微博:“中工联创”
官方微信:“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