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53779975
洞察
INSIGHTS
国企改革必须从“本”入手
2014-04-15

编者按: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在传统的制造概念大有被新方式取代的趋势下,中国装备工业显然仍处于一种迷茫之中。那么,中国装备工业如何在低迷期求活并获得发展?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发展中的转型升级?国内专业的研究咨询机构——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组织国内外装备工业研究专家学者编撰的《2014装备工业蓝皮书》即将出版,该书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里节选了其中一个观点,供业内人士先睹为快。


国企改革必须从“本”入手


统计显示,占有社会资源总量60%以上的国有部门,每年对GDP的贡献率不足30%,吸纳就业不足20%;而占有社会资源总量不足40%的非国有部门,却贡献了70%的GDP,吸纳就业在80%以上。而在竞争性领域,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包括央企则表现得乏善可陈,产能过剩、亏损抑或是政策性亏损,不一而足。其中的典型代表莫过于连续几年巨亏的中国远洋和*ST二重了。


事实上,从组建国资委和形成央企概念以来,国资委也在寻求通过多种方式改善央企的管理运行机制,但各种政策措施之于那些已基本固化了的利益集团而言,只能起到形式上的功效,而无法体现出实际作用。除此之外,随着央企贪腐问题、央企内部高福利、以“天价酒”为代表的巨额“三公”消费的屡屡曝光,央企之于中国产业的意义与价值受到怀疑与反思,央企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2013年10月,上海市国资管理部门推出了新的包括股权激励、强化国企监管等一系列国企改革措施并进行试点推动,体现出了有关方面继续推进国企改革的主观意愿。


中工联创(IEM)研究指出:中国改革史的焦点就是国企改革。当改革不涉及产权边界时,那实质上只会意味着是某种改良。如果社会生态机理与出于改良诉求而试图复制的某种模式之间不相匹配时,这种复制自然不会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淡马锡。事实上,缺乏机制创新以及对社会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正在使现实中的其他创新能力受到极大的制约。而这无疑使企业包括央企的产业竞争力难以有效提高。


编辑:吴明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