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53779975
洞察
INSIGHTS
中国装备制造发展史(下)
2017-05-04

三、改革开放后的装备制造业:变中求进


改革开放的前2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和改善,工业产值实现了从千亿元到万亿元的跨越式发展,装备制造业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旺盛、水平提高最快的新时期。


对内改革,装备制造业实现全方位调整


文革带来的影响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必须进行体制改革,中国装备制造业也由此实现了全方位的调整与转变。


a.改革管理体制,装备制造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计划经济时期,国企的大锅饭制度的弊端显露无疑,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198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要方面做出了说明和部署。规定:要实行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并规定要在国有企业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中国由此开始走向市场经济。随后又进一步深化改革,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调动了经营者和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联合体的逐步发展,使机械企业拥有了提供成套设备的能力,技术研发的能力,实现产品专业化的能力。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机械生产的密切结合,对新产品生产能力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放活对科技人员的管理政策,促进了人才和智力流动,也改善了科研人员的生活待遇。除此之外,装备制造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最重大突破,是逐步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行业管理部门开始将注意力从微观的指令性管理转向注重加强全行业的宏观协调工作。通过一系列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装备制造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调整生产结构,装备制造业服务领域全面拓宽


文革结束后,由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调整,社会需求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装备制造业在长时期内主要为重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基本建设服务。1979年开始,一机部根据重工业发展速度放慢和轻工市场、交通运输等方面所需设备和配件大量增加等情况,调整生产结构,扩大服务领域,提出“六个转变”、“五个面向”的方针。同时又明确提出:集中力量打基础,攻成套,上水平,加强服务工作;树立市场观念、经营观念、竞争观念;大力抓好品种、质量、成套、服务、价格、交货期、配件供应七个环节,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由于贯彻以上方针和要求,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结构开始有了变化:为轻工、纺织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产品比重增加了;加强了维修配件的生产供应;在扩大服务领域过程中,提高了企业的适应能力。据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1987年,装备制造业系统生产了塑料加工机械、食品包装机械、医疗器械、制药器械、轻工机械、纺织机械等2000多种产品。直接为人民生活服务的产品,如照相机、水表、电度表等的产量也大幅增长,尤其是1982年增长最快。


c.提升机械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发展水平


文革结束后,全国装备制造业开始采取多项政策措施,以期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技术水平。1977年9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提出了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整顿企业管理十二项要求;1979年4月,党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198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由此展开了有序的国营企业整顿。在一系列点面结合、分期分批的整顿中,出现了一批产品质量高,经营管理好,企业整顿成果巩固的企业。


这一时期,国内各项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科学研究机构的测试条件普遍得到改善。许多原来以产品设计为主的研究所具备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条件。建成了一批可按国际标准要求进行产品试验的试验站。装备制造业科研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扩大研究所自主权,推行技术合同制,试行科研成果有偿转让,发展各种科研与生产联合体等,从而增强了装备制造业科技工作的活力,为发展新产品创造了条件。


对外开放,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


对外开放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开放了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环渤海开放区、沿江内陆城市以及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等。经济特区和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以后,这些城市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等率先发展起装备制造业,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深圳特区,到1985年已有24个机械厂开始生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出口创汇。


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导下,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步伐逐步加快,签约成交的项目逐年增多,一度出现了一股“设备引进潮”。至80年代末期累计共引进技术约1200项,第一机械工业部系统引进的软件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装备制造业成为引进技术最多、引进内容最广泛的部门。技术引进的重点:一是机械通用基础件制造技术,二是节能和能源开发设备的关键技术,三是重点新产品和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四是关键工艺和关键材料及其测试技术,五是管理技术。


在促进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方面。1985年10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的报告》,报告指出,要把机电工业确定为中国出口的主要战略产业之一。1986年以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开始出现增长势头。虽然当时出口规模同先进国家比仍然较小,但出口产品结构明显改善,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四、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工业发达国家将装备制造业置于更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仅体现在装备制造业占本国工业总量的比重、资本积累、就业贡献等指标上均居前列,更体现在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地位自然也得到提升。


中国此时也意识到了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作用,并将其放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来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更是通过一系列政策巩固了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地位。2006年,国家先后出台的《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及其配套政策,为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利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2010年,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7大领域提升为新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同装备制造业直接相关。


在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后,加之宏观环境向好,中国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行业整体摆脱了前10年徘徊不前的状态。在这十年中,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首次跃居世界首位,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4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3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数从3.36万家增加到10万多家;资产规模从1.96万亿元增长到10.4万亿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从9.2%大幅提升至19%左右,占GDP的比重从3.7%提高到9%左右。进出口贸易首次实现顺差,汽车、发电设备、机床、大中型拖拉机等主要机械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等许多重大技术装备技术进步取得突破,一些产品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除上述数字反映出的规模上的增长外,装备制造业的变化还突出表现在产品结构的升级,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间兼并重组步伐的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兴起等多个方面。(本文节选自中工联创(北京)国际装备研究中心《2013装备工业蓝皮书》,敬请访问浏览蓝皮书核心信息和征订渠道)


装备制造


编辑:吴明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