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53779975
洞察
INSIGHTS
中联三一恶性竞争净利均降近5成 外企渔翁得利
2014-05-26

“需求低迷、行业萎缩、产能过剩、库存积压、风险增加、竞争加剧”,这是中国工程机械A股上市公司2013年年报共同的六大关键词。


继2012年业绩整体下滑之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2013年“脸色”更加难看:排名第一的中联重科营收385.42亿元,同比下降19.82%,净利润38.39亿元,同比下降47.63%;三一重工紧随其后,营收373.28亿元,同比下降20.29%,净利润29.04亿元,同比下降48.94%。


昔日“老大”徐工机械如今退居第三,营收269.95亿元,同比下降16.12%,净利润15.08亿元,同比下降38.11%;山推股份、常林股份等企业则出现较大亏损,厦工股份甚至曝出5.89亿元巨额亏损。


市场哀鸿遍野,行业竞争却在加剧。4月2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分会破天荒地抛出一份《关于中国挖掘机械行业市场不当竞争的警示函》(下称“不当竞争警示函”),称:“部分率先的制造企业采取了降价、延长保修期、低首付的销售政策,有过度竞争倾向,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增加了行业整体的经营危险,影响我国挖掘机械行业安稳、理性、有序发展。”


走过高速增长的“黄金20年”后,中国工程机械似乎进入“血拼”时代。


产能过剩严重,企业却仍扩产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工程机械主要设备保有量约为561万~608万台,其中,挖掘机保有量134.1万~145.3万台。“中国挖掘机生产企业规划产能约60万台,目前全国挖掘机保有量已经突破160万台。”该协会名誉会长韩学松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挖掘机总销量11.47万台,基本与过去两年持平。2014年1—4月,国内挖掘机总销量3.4万台,预计全年销售12万台。业内人士预计,如果挖掘机制造企业不再新增产能,当前的产品产量能满足市场4年以上的需求。


混凝土机械亦如此。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混凝土机械分会名誉会长陈润余曾于2013年初公开警示,“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如果3年不生产新品,仍能满足市场需求。”


令人“眩目”的是,市场龙头的产能持续高歌猛进。2013年6月,三一重工上海临港的挖掘机基地建设落成,年产能4万台;2014年3月,全球最大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在江苏徐州正式投产大型挖掘机,成为其全球最大挖掘机制造中心。卡特彼勒董事长道格拉斯·欧博赫曼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企业目前在华共有17家制造基地,另有9个正在建设之中,表明我们还将继续在华扩大产能,显示出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中联三一恶性竞争净利均降近5成外企渔翁得利

2013年工程机械上市公司应收账款与营业收入比


应收账款激增客户违约事件频发


为消化存量,争抢市场份额,一些企业在银行按揭、分期付款、融资租赁等“信用销售”基础上,不惜一再降低首付款比例来促销。

山河智能的一位高管称,“2008年以前,工程机械行业的首付比例一般是30%左右。2011年‘零首付’出现后,卡特彼勒的首付还在20%左右坚守了一段时期,而目前10%首付也开卖了。”


价格战愈演愈烈。据《中国经济周刊》获悉,今年3月,福建某工程机械企业将原价80余万元、22吨的挖掘机作价59.5万元出售。随后4月2日,“不当竞争警示函”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协会挖掘机分会发至各相关企业。


伴随着上述促销手段,工程机械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2013年,全国工程机械A股14家上市企业合计应收账款为817.25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54.40%,其中河北宣工、山河智能、徐工机械等企业超过70%。


肿大、虚胖的应收账款给工程机械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困难,甚至危及企业安全。“2012年以来,行业客户平均违约率已经超过了25%。”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透露。


厦工股份在2013年年报中称,应收账款规模增大,盈利能力下降,经营环境持续恶化。柳工[0.32%资金研报]则在2013年年报中坦陈,工程建设相关行业开工不足,部分客户因业务收入下降与资金不足,导致行业信用销售中的各类违约逾期还款量增加,造成了相关法律诉讼。


而以农业机械为主营业务的吉峰农机2011年高调进入工程机械行业后,2013年出现1.44亿元亏损,公司直陈,因终端用户违约,公司承担了工程机械产品的回购义务,严重吞噬了主营业务板块的利润。


在全球经济多年持续减速、国内面临诸多挑战、行业内逾期还款违约事件增加等背景下,工程机械生产企业进入“大收账”时代。“主流终端用户或代理商基本不会采购同一品牌的产品,是违你的约还是违他的约?”某业内知名企业的副总裁直截了当地称,对于企业收账,“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裁员减产难突围,恶性竞争仍持续


工程机械行业整体风险逼近失控边缘,诸多企业开始断腕求生。


裁员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2012年以来,包括三一重工等企业均被曝出以优化员工、竞聘上岗、待岗、休假等方式大幅降薪或裁员的传言。裁员是件敏感事,相关企业三缄其口。年报显示,厦工股份2001年在职员工数6257人,2013年则显示为4923人,降幅21.32%;玉柴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等绝大多数企业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有的企业则选择停产、减产或者减少投资规模。2010年8月,山河智能在天津设立北方研发制造基地,投资总额约45亿元。2012年12月,山河智能曾刊发公告,否认天津厂区停产传闻。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山河智能调整了在天津的投资规模,将一期投资中原计划6亿元的投资额减少至4亿余元。2013年,天津山河实现营业收入4200万元,净利润-2100万元。


“逆势做强全线产品”的相关词汇亦出现在不少上市公司2013年财报中。尽管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占领混凝土机械75%以上市场份额,徐工机械、山推股份、厦工股份、福田重工等纷纷加入混凝土机械市场拼抢行列;柳工希望在稳住装载机和挖掘机优势之时,培育叉车、推土机等新业务;厦工股份则提出了进入叉车、盾构机、道路机械等全新领域。


在一个深不见底的行业低谷期,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过去“全产业链”的成功模式,似乎将部分企业拖至小而全的起跑线上。国泰君安分析师闫伟认为,“工程机械企业的重合度已经很高,盲目扩张已影响到了行业安全。”


经过20余年的全球化扩张后,三一集团(三一重工控股股东)对待行业竞争乱局,则选择了降成本、控风险,同时摆脱对工程机械的依赖,强势进入海洋机械。而中联重科将未来产业版图规划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重型卡车、环境产业与金融服务等五大板块。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我们)要做装备制造业世界级企业,必须转型升级,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这个‘坡’,过核心技术的这道‘坎’。”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非理性竞争,给了国际巨头可乘之机。在全球经济形势尚不明朗之时,今年4月《国际建设》杂志公布,2013年,全球最大的50家建筑设备制造商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10%,卡特彼勒全球销售同比亦下降了16%,但在中国区的销售收入却同比上升了24.9%。


2013年,我国14家工程机械上市企业总营收为1502亿元(约为241美元),基本与卡特彼勒的工程机械板块相当。2013年,卡特彼勒全年营收556.6亿美元,而工程机械板块占比不到1/2。


卡特彼勒董事长道格拉斯·欧博赫曼将中国区的优秀业绩归结于团队、研发质量以及分销模式的成功。不过公司的降价策略显然为其中国业绩增长出力较多。2013年,卡特彼勒推出新品320D2GC挖掘机,终端市场售价不到100万元,而传统的320D液压挖掘机基本在110万至120万元之间,竞争优势显著。


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行业高速发展还是步入低潮,数十年来,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内以关系资本为纽带的多层次、互补性的战略联盟没有形成,即便在一定领域、一定市场以及研发、生产、销售等价值链的阶段性合作也没有,恶性竞争局面仍在持续。


“一方面需要在产业链的横向上实现均衡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加大对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进行有效投入,填补产业链上的空白;另一方面要秉着大装备制造成果共创共享的整体思路,做到共性技术共同受益。”詹纯新建议,以国家资本入股方式,以市场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合适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联盟,避免自我残杀,增强行业竞争力。


编辑:吴明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