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风电、光伏产业在经过一轮寒冬后,正在逐步回暖。与前一轮跃进式增长不同的是,行业发展由注重规模向效益转变,从规模化发展向规模化与分布式并重转变。
日前,在《能源》杂志主办的“绿色能源装备论坛”上,可再生能源行业专家认为,在国家环境治理、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布局下,清洁能源发展仍受到国家支持。预计未来三年中国光伏市场增速加快,风电“弃风”状况将好转,进入稳定增长期。
清洁能源走出寒冬
在一轮洗牌之后,清洁能源产业链上中下游出现回暖。
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介绍,2013年风电开发企业状况好转,整机制造企业告别亏损,设备销售企业盈亏持平。风电场开发企业成为盈利主体,收入、利润同比有所增长。代表如大唐新能源利润增长104.4%,华能新能源增长52.6%。
受益于国家密集的政策支持,光伏产业也从寒冬中走出来。中国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彭澎介绍,2013年光伏制造企业经营状态有所好转,国内晶科、英利、天合等一线光伏制造企业出货量大幅度增长。
行业协会统计显示,2013年晶科等7家一线组件企业的合计出货量从2012年的9.9GW提高到14.7GW,增速达到48%。预计,2014年合计出货量将达到19~20GW,增速则将达到28~37%。
受国家金太阳工程和电价调整影响,去年四季度一度出现光伏电站抢装现象,光伏组件价格稳中出现上涨。
此外,装机规模、发电小时数、发电量等指标也反映行业开始回暖。国家能源局统计,2013年我国新增并网风电装机1406万千瓦,并网风电总装机达到7548万千瓦;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1130万千瓦,光伏发电并网总装机达到1479万千瓦。
2013年平均弃风率11%,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风电发电量1400亿千瓦时、增长36.4%,光伏发电量超过80亿千瓦时、增长143%。按照国家能源局计划,今年新增风电装机1800万千瓦,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400万千瓦。
国电科环集团副总经理蔡兆文对清洁能源发展充满信心。他说:“无论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从能源结构调整、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看,风电、光伏市场巨大。但需要更加注重效益,再不惜代价抢规模无疑是灾难性的。”
清洁能源的未来在哪?
自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支持政策,清洁能源也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这个未来到底在哪,是20年、50年,还是100年?
目前,弃风限电虽有好转,但尚未根本解决。矛盾的根源在于风电等清洁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未建立,一系列支持政策没有实施到位。
秦海岩认为,在风能这一新生事物与强大的传统能源体系的竞争和抗衡中,最大的支持来自于对产业的战略定位。否则,行业发展就会在各种经济借口中无限拖延。
此外,国家需要规范风电市场秩序,打破非本省企业不能开发本地风能资源、非本地制造机组不能在本地风电场使用等地方保护主义政策,调整风能资源税费标准。
蔡兆文建议,在现有电源结构条件下,应该从节能减排的大局出发,考虑系统经济性和综合能耗最低,优化调度方式,优先保障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在规划布局、送出通道建设、需求侧管理上,应认真分析电力需求、资源现状,本着满足需求、成本最低的原则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国家能源部门对于清洁能源的管理正由批项目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国家能源局正着手建立风电、光伏设备运行质量监测体系,以全面了解设备质量运行信息,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此外,为提高清洁能源竞争力,国家能源局提出,2020年前实现风电、光伏与火电平价上网。这意味着,下调可再生能源电价成为可能。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国际合作中心执行主任李军认为:“2018年太阳能电站的系统成本将有20%到30%的下降,将持续迎来光伏电站的全球建设热潮,但对装备制造业来说,谁抓住了新的创新技术谁将会更有发展的机会。”
另有行业人士认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下降(或相对趋势)是毋庸怀疑的。但下调电价要充分考虑对行业的冲击,价格调整应营因地而异,改变一刀切的方式。”
编辑:吴明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