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产业升级大幕开启,机器人概念的火爆也如约而至。而在业界看来,这不过是机器人产业爆发前的预热,这一“看不到天花板”的产业正以蓬勃的姿态,奔向其黄金时代。
“国内机器人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会持续很长时间。保守来看,可能是5~10年”2013年第一财经最佳分析师评选机械行业第一名、广发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董亚光称,如果国内机器人公司持之以恒,不断加大投入,很有可能在这段时间掌握核心技术,改善市场定位。
“用工荒”促升级带来的惊喜
伴随着“90后”逐渐走入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人口红利的消退。
“人均劳动力成本近两年平均下来每年都有10%的增速。”董亚光称,从节省开支的角度,机器人对人工的替代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另一个原因是产业升级。在从量向质的转折中,提高价值链要求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以使产品质量趋于稳定。
两大因素给机器人产业的爆发性增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显示,2005~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9%,同期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达到25%。中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仍旧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大陆机器人密度仅为21,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差8倍~10倍。
2013年12月30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IFR预计,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这一年也在业界被认为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元年。“在未来10年,这是一个看不到天花板的行业。”申银万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龙官此前曾公开表示。
而董亚光认为,机器人产业增速也要经过与宏观经济增速的博弈,并且需要克服激烈的同业竞争可能带来的影响。“如果宏观经济整体低迷,影响到制造业的投资,也会影响到机器人的需求。另外,机器人公司之间一旦出现"价格战",导致利润率下滑,对经营业绩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机器人行业蕴藏千亿市场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每万名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平均为55台。在韩国、日本、德国等机器人使用比较普遍的国家,这一数量为250-350台,在美国、意大利、中国台湾,这一数量为150台左右,而中国大陆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只有21台,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差8-10倍。
根据日本、韩国的经验,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左右时,机器人的应用开始出现快速增长,而中国已到这一时点。申万投资称,未来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总需求将达到167万-300万台,这是几千亿元的市场规模。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2005-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9%,同期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达到25%,2012年底中国超越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占全球市场15%。
现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均价30多万元,即使未来均价降到25万元,那么中国制造业对应的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接近380亿元,再加上系统的话,对应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140亿元。
对待中国的机器人市场须持冷静的态度
对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未来,我们始终持有这样一种辩证的观点:从宏观来说,中国必将突破机器人核心技术,进而产生有世界影响力的机器人企业;从微观来说,现在让我们分析每一个中国企业,都能看到明显的短板或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我们几乎可以断言,95%的中国企业将在未来几年里面消失或退出这个市场,谁能笑到最后,的确还是一个谜。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民间资本,都应该投入进来,为这个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但绝大多数投资注定将是失败的或者低效率的,因为决定投资的人大多数可能并不理解这个产业本身的特质,因而无法对真正的风险有着清晰的认识。只有那些真正的战略投资者,才能把握住战机进而筛选到真正好的企业。
就目前看来,国内的厂商都需要面对:昂贵的零部件成本,国际厂商稳固的市场基础,较差的稳定性,将客户需求或工艺用工业机器人实现的难度,弱小的技术研发能力等问题,甚至大部分的本体厂商一直在盈亏平衡点上努力挣扎。实际上,工业机器人市场在短期来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作为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工业机器人的系统集成行业却是另一番景象。大多数的系统集成商还是能够盈利的。而且有许多来自一般工业的客户需要或者希望使用机器人,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系统集成商能对各种特殊的需求提供经济可靠的解决能力,即使是技术实力雄厚的国际厂商也不可能对所有行业的工艺都熟悉。",IHS公司分析师汤洁补充到,"作为需要二次开发的设备,工业机器人需要大量的掌握具体工艺和工业机器人工程能力的系统集成商。如果工业机器人市场能够将热度转移部分到系统集成领域,壮大系统集成商队伍,进而反哺工业机器人市场,这样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巨大的市场面前,国内企业要抓住机遇,刻苦攻关,早日掌握国产化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零部件,以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能否率先智能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将是决定我国自主品牌能否获得机器人市场的关键所在。
关注掌握核心技术的上市公司
基于对机器人这一“看不见天花板”产业增速的一致预期,从2013年年底开始,其所属智能机器板块一路走俏,板块估值也一路攀升。
董亚光建议,最近几年可以更多关注主流行业积累深厚、股东背景较为权威的上市公司。“去年机器人在机械行业属于表现比较好的一个子行业,到今年估值已经比较高,需要兑现市场预期。主流关注度比较高的上市公司规模已经有所发展,股东背景都是国内机器人研究领域的权威机构,更有可能率先掌握核心技术。”
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电机、伺服系统、驱动系统以及减速机。国内机器人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一是没有规模,二就是核心零部件无法自给。
董亚光介绍,机器人产业的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机器人本体,比如工业机械手等;一类是系统集成,为用户企业做一些自动化的生产线。国内机器人本体生产式微,市场份额基本由国外机器人制造公司覆盖。国内机器人企业多数生产系统集成,优势主要在技术人员人工成本方面,以及对接一些规模不大的传统企业。目前国内生产机器人的上市公司,本体占比仍然较小,个别能够生产控制系统的公司,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品可靠性还有待市场检验。但是如果持之以恒,不断加大投入,是有可能在未来5~10年,掌握核心技术,改善市场定位的。
编辑:吴明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