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遍一遍地翻看这本35万字的装备工业专著,不由得感慨万千。
这本书是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编写出版的。想当初,当中心提出要出这部书的时候,一些好心的领导和专家,摇摇头劝我们不要干。在他们的心里,一定是觉得我们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同时,这也确实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在市场经济社会,有谁还能“傻得这么可爱”地去做这样看不见盈利的事呢?
就是中心团队的同事,他们当初对出版蓝皮书,同样觉得千难万难,踌躇犹豫,迟迟不愿迈步。事实上,这样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当初筹备出版这本书,也就是一两个人。其中,有人受不了这种艰苦,还当了逃兵。
是我们对于装备制造业的热爱,是我们扎根这个领域成就一番事业的决心,让我们在艰难的时候抉择,无望的时候坚持,在三改其稿极端疲惫的时候也不言放弃。
我们要感谢特别顾问陆燕荪先生对我们慈父般的关爱,感谢顾问团队给我们的大力支持。感谢逐步加入编写团队并付出辛勤劳动的邢国均先生和邓继跃先生,感谢其他编写者加班加点地辛勤付出和不计回报的汗水流淌。
本书的理论篇由邢国均先生统筹,行业篇由邓继跃先生统筹,案例篇由隆学武先生统筹,总论、排行篇由张晓刚先生统筹,张晓刚先生还负责全书的内容统筹,他们除了出任主编外参与图书的编辑和统筹外,很多内容都由他们亲自写作;此外,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刘治强先生和赵小鸽女士也经常加班加点,挥汗如雨。其它参与此书的同仁都为此书的出版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理论篇参考使用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参考文献里一一做了标注,在此,我们要深深感谢他们的智慧和贡献。请看到此书的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特别致谢。除理论篇和其它署名文章外,本书的行业篇和案例篇以及排行篇都是我们的编写人员的创作成果,我们相信,大家的辛苦付出和努力,将推进我们所热爱的装备制造事业的发展和强大。
从2012年开始,我们每年将组织专家,研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理论、调研行业和企业发展情况,并以《装备工业蓝皮书》的形式出版。欢迎参加我们的研究团队,也欢迎向我们推荐优秀的研究案例。
由于编写组成员能力、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为了让更多的人关心装备制造业,我们从今天开始,将定期连载蓝皮书的主要内容。
《2013装备工业蓝皮书》已经开始撰稿和约稿,欢迎大家向我们推荐优秀案例,也欢迎有志之士加入我们的研究团队,为服务全球的装备制造业共同努力。(联系人:张晓刚;电话:010-68008220)
编委会
特别顾问:
陆燕荪: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机械制造领域资深专家
顾问:
梁训瑄:中国机床工具协会名誉理事长,机床行业资深专家
董必钦:原国务院重大办副主任,装备工业资深专家
屈贤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装备工业资深专家
高梁:国家发改委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装备工业资深专家
文余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美国伊利若州立大学博士后
何曼青:经济学博士后,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
主编:
邢国均:装备工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特邀专家
邓继跃:装备工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特邀专家
执行主编:
隆学武: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主任,装备工业研究学者
张晓刚: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
编写组成员:
刘治强赵小鸽崔人元邵振伟郭树涵张凌隆娟肖鸿扬党建秋刘洋潘飞
刘亚辉赵亮李晓娟李君庭李娜李芳王宁梁明伟
编著单位介绍
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CERC(ChinaInternationalEquipmentManufacturingWorksUnionResearchCenter)创办于首都北京,是国内首家从事装备制造产业研究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和咨询机构。
CERC以“产业经济学”和“整合营销传播学”理论为指导,以发现产业价值,服务装备制造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为目标;围绕装备制造业发展全产业链,开展一系列产业研究、市场研究、规划研究、品牌研究、传播研究,建立全球化沟通网络和平台,为机构和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传播策略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对21世纪装备制造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决策咨询体系。
CERC定位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服务于机构、产业园区和装备制造及上下游企业。主要服务包括: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系统的产业发展信息和政策研究;为产业园区提供具有市场前景的战略行动计划和具有市场导向的产业竞争力解决方案;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经营环境评价、行动指南,以及品牌塑造和市场研究、推广方案。
CERC立志成为服务全球的装备制造产业专家!
CERC汇聚着国内外一流的产业专家、科学家、品牌专家、资深媒体人,更吸引大批深孚众望的专业资深人士加盟。
邮箱:cerc001@163.com
序一
期望中国早日迈向装备制造强国
当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发达程度被当作一国强盛标志的时候,金融业迅速膨胀,全球精英以进入华尔街为荣,制造业一度被视为“夕阳产业”。中国也因“世界制造工厂”的帽子而压力重重,有些地区开始大力发展服务业。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的金融神话破产,欧洲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泥潭,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实体经济!在梳理欧洲经济的时候,我们发现,由于对制造业始终如一的“钟爱”,德国在此次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最少。究其原因,是德国没有在色彩斑斓的虚拟经济中迷失方向,而是十分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支撑作用,经济发展的“生产性”没有被削弱。事实再一次证明,实体经济是经济繁荣的根本,重视实体经济首先要重视制造业,它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当前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没有制造业的支撑,其他经济的繁荣都是美丽的泡沫。于是,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多国政府出台系列振兴措施,以增强本国的优势产业,期望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得先机。美国开始“重回制造业”,制定政策促进制造业回流美国本土;日本借助灾后重建,积极推进制造业发展和复兴;德国自然更加重视制造业的地位,将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根基;中国始终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崛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从国家战略和政策层面,大力推进其发展。
经历了近十年井喷式的“膨胀期”之后,中国成为了世界制造大国,但是发展模式仍比较粗放,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总体上大而不强,进一步发展面临能源、资源和环境等诸多压力。全球经济危机时期,中国制造业进入了主动调整期。如何解决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如何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顺利渡过调整期?如何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抢占下一轮制高点,是中国制造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环顾国内,专业致力于装备制造业产业研究机构寥寥可数。中工联创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汇聚了一批国内外专业和优秀的研究专家、学者,从民间智库的视角编辑出版的《装备工业蓝皮书》,是对深入研究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的探索。《装备工业蓝皮书》对装备工业零散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并且对装备工业的现状和主要产业进行分析,还研究分析了近20家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发展案例。书中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理论总结、产业分析的新观点新视野,以及国内外优秀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经验总结,将给同仁以启迪和借鉴。
期望《装备工业蓝皮书》越出越好,期望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期望中国早日迈向装备制造强国!
陆燕荪
2012年4月20日
序二
我们所挚爱的装备制造事业
这本35万字的图书即将送出版社的时候,在老家的一座小城市里,趁清明祭祖的空隙,想着再为这本书写点什么。
总有朋友问起我,为什么会选择装备制造业这个许多人都陌生的领域来做研究和咨询,我总是坚定地告诉他,不是我选择了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选择了我们。
实体经济于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现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然而,不管是过去或是现在,学术界和理论界,依然少有人关注这个领域,并愿意为这个产业的发展和强大,提供智力支持。在很多人眼里,这个领域是陌生的,他们不熟悉这个领域的人,也不了解这个领域发生的事,更谈不上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点什么。
事实上,就算这个领域的人,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后的目前这个阶段,有时候也是十分迷茫的。当他们试图搜索一些“大家”的研究成果以得到他们的指导的时候,他们会发现,有人正在唱衰中国的制造业。唱衰者认为,发达制造国家凭借技术、管理、品牌和战略优势,已经牢牢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逐渐失去成本优势的中国制造业,已经被“钉死”在低端,丝毫没有翻身的机会,未来的中国制造业,只剩下“哭泣”。
他们会发现,有些人正在痛心疾首。他们认为中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国家也对这个领域的“重点”企业反复进行扶持。可是,中国制造业总是在学习——落后——再学习的怪圈中打转。他们在反思,中国为什么就不能更好地改善创新环境,中国出不了乔布斯的原因!因此,他们也就更加疼心,AP1000对于中国核电自主创新技术的事实屠戮,高铁的“出师未捷”,尽管现在来疼心也许为时过早。
有些人正深陷于痛苦之中,他们所在的企业,投资近百亿于船舶制造业,可是,他们去年才接到一条船的订单,今年接到新订单的机会廖寥。到第四季度,如果再没有新订单,拥有15000人的大制造基地,就将全部闲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060亿元,同比下降5.2%。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归属装备制造业的七大行业,有四个行业利润出现下降,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4.6%,汽车制造业下降6.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3.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40.8%。2012年4月,统计局公布3月份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1%,比上月上升2.1个百分点,有机构将PMI的上升解释为经济的回暖,但也有专家不客气地指出:从全球形势看,“经济仍在筑底过程中”。经济没有回升,作为资本品的装备制造业仍将处于调整的过程中。
还有官员型的学者指出,新形势下,中国的制造业将面临双重危机:一是发达制造国家将利用已有的优势(环境、制度、技术、管理和文化等),在新的制造领域形成新的优势(新技术的突破、新的管理方法等),并利用新优势继续占领全球市场,形成对中国制造业的新打击;二是利用高端制造技术和高端服务,抢夺其它国家包括中国制造的中端市场。
中国的强盛,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强盛的国家必然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装备制造业。装备兴则国兴,装备强则国强。从这种逻辑判断看,不管发达制造国家对中国的制造业怎样“钳制”,不管专家如何友善或不友善地唱衰,不管学者如何痛心疾首,不管金融危机带给全球经济怎样深度的影响,我们对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就如同对中国的必然崛起一样,充满了信心。
这决不是盲目地自欺欺人的自信和自大。我们对装备制造业现阶段发展的判断是:我们正在经历金融危机引发的以及从中端走向高端必然经历的调整期。金融危机导致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10年周期:下滑期——调整期——恢复期——发展期。而现在,我们正处于筑底的调整期。同样,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从中端走向高端,也将面临一个阵痛期。
就如你所能理解的,任何一个经济周期,总是会有走出调整期的时候。
我们对装备制造业所做的调查和研究也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业完全有能力攻占高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使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在一些领域完成了资本、技术和品牌的积累,比如工程机械领域,中国装备制造业将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完成占领高端的角色转换;本书所调研的企业发展案例也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创新方兴未艾,“通过瞄准技术未来创新”、“建设极端技术能力”等手段和方法,中国的装备制造企业,有些已经实现了占领高端的目标。
如果有关部门能够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更好更优的发展环境,能够在“无为中实现有为”;如果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能出现更多的优秀的企业家;如果拥有强大资本和资产的企业能够有更多的事业心和长远的战略眼光……那将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心和判断。
这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装备制造业。这样一个重要的产业,需要更多优秀人士投身和奉献。是我们选择了这个产业,更是这个产业选择了我们。在我们进入这个领域后,我们深深地爱上了她。我和我的团队,愿意将我们的青春和热血,“献给我们最挚爱的装备制造事业”。
隆学武
2012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