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德国制订“工业4.0”攻略,日本发布制造业竞争策略时,中国也适时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力争通过30年努力使中国成为工业强国。
《中国制造2025》作为国家战略而推出的背景很明确,主要是要解决在制造业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核心原材料等严重依赖进口,创新能力不强,环境资源承载过大,产业能级低端化且明显过剩等问题。
“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蓝图: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与竞争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但也应该正视中国制造业不容乐观的现状。
资金更倾向于互联网、证券、投融资或其他新兴行业,而实业则被认为是在当下环境中不适合做,太累,且不赚钱的。
企业间价格竞争过度,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劣币驱逐良币,高质量产品缺乏生存环境。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形成创新的前提条件,否则无法鼓励真正的创新,不少企业认为,当前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制度保障,致使“山寨”成为风气。
中国制造业在向高端迈进的过程中,形成系统创新思维并着力实践是必须的。
而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当下,审视中国支持创新、创业的相关法律的先进性,国际可比,但对创新、创业的严格执法与公正司法却远远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说,#p#分页标题#e#
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的关键是改善制度环境,尽管制度不意味着一切,但制度的重要性不可替代。
编辑:吴明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