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53779975
洞察
INSIGHTS
质量为先推动中国制造2025
2015-10-08
2010年,据美国研究机构HIS测算,世界制造业总产出达到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比为19.8%,略高于美国的19.4%,中国首次坐上了现代制造业世界第一的“宝座”。
 
这把椅子,从1895年以来,就一直是美国的专座,但中国坐上去之后,就再也没下来过。2014年9月底,时任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在按照国际标准分出的22个工业大类中,中国有7个大类居全球首位,如果细分到具体的工业产品,则有钢铁、汽车、水泥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雄踞世界榜首。2013年,中国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的占比达到20.8%,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
 
但是,地球人都知道,中国制造业,大虽大矣,实则不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虽然发展迅速,主要工业品供给实现了从严重依赖进口到满足世界需求的历史性跨越,但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制造业仍然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1.5%,而工业发达国家一般都大于35%,美国、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甚至超过了40%。
 
为推动中国制造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转移,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列出了五条指导思想。其中,“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分列前两位。可以说,中国制造业要由大变强,创新是关键,质量是根本。质量比创新更重要,没有高质量,创新也就成了沙滩上的高楼。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根本出路在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同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质量大会上指出,提升质量是中国发展之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推动各方把促进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经济质量效益上来,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来,牢固确立质量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那么,我们如何提升质量?#p#副标题#e#
 
加强企业管理是提升质量的必经之路。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在短缺经济时代,中国企业不太关心产品质量,因为只要生产出产品,就立马被饥饿的市场所消化,相当多的企业存在对质量问题“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风气。但进入过剩经济时代后,只有注重质量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曾经怒砸冰箱的海尔就是一个极佳案例。
 
在航空工业领域,产品质量更是与乘客生命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一家航空工业企业不重视质量。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波音的质量管理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保证阶段”、“先进质量管理阶段”等4个发展阶段。中国商飞公司董事长金壮龙提出,在C919的研制过程中,为确保安全和质量,“宁愿牺牲一些进度”。
 
加强专注度是提升质量的必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处都有赚快钱的机会。于是,很多企业打着多元化的旗号,四面出击,今天做家电,明天做房地产,后天又去做旅游,看似风光,实则丧失了建设核心竞争力的机会,在经济低潮时很难抵御危机的冲击。而那些真正基业长青、历经百年甚至千年风雨不倒的企业,比如日本金刚组,瑞士的部分手表企业,德国的部分机械制造企业,大都始终如一地专注于某一领域,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并且成为该领域的隐形冠军。
 
企业需要专注,员工更需要专注。人的一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只有专注于某一领域,才有可能获得异于常人的成就。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北京代表处副总经理温斌曾讲过一个例子:在安装机器的时候,一个螺丝是拧两下半还是拧三下,在表面上完全看不出来,用仪器也无法检测,可是等机器运行几年之后,差别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而这种差别,就得靠专注的员工来掌握。
 
在德国,企业都非常看重员工的忠诚度,对老工人尊敬有加。老工人的保有量,甚至会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保有量越高,美誉度往往也越高。
 
在我国,经济活跃带来诸多机会,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实现自我的舞台,但也容易导致年轻人心浮气躁,在工作中无法静心钻研,往往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过,也有一部分人仍然坚守自己的岗位,不为外面的诱惑所动。中国商飞上飞公司钳工胡双钱就是一个代表。从1980年进厂以来,胡双钱专注于飞机零件的加工,35年没出过一个次品,最终成长为能够代表中国质量的“大国工匠”。
 
21世纪是质量制胜的世纪。中国制造要由大变强,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就必须高举起质量的大旗。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要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
 

编辑:中工联创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工联创官方微博:“中工联创”
官方微信:“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请注明
来源:
《大飞机》杂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