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53779975
洞察
INSIGHTS
3D打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2014-12-10

3D打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任何一项新兴技术必须产业化,才能得到快速成熟和完善。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3D打印技术已经在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目前已经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和条件。我国最早一批“3D打印”企业建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产业化推广很艰难,直至2000年左右,每家企业的销售量还在个位数,2005年后年销售量达到两位数。据介绍,华中科技大学1996年组建的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迄今为止已经卖出去200多台设备,销售额每年递增15%,还有部分销往海外。但整体而言中国3D打印产业规模仍然很小,2011年装机量仅占全球的9%,并且还没有形成产业链,一个企业往往需要自己开展包括设备、材料、工艺等全套服务。为推动我国3D打印技术产业化,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从事3D打印技术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从此改变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有利于尽快建立行业标准,也便于加强与政府间或国际间的广泛交流。


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和媒体对3D打印技术大加赞赏,但是市场用户却保持沉默。3D打印技术产业化的核心和难点是实现技术与市场的结合,使更多的用户使用这项技术。最基本的是要创造积极条件让广大传统制造业企业和用户能够更为直观地接触到3D打印技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上阶段的认识。当前,媒体广为传播的“3D打印机进入家庭”实质是桌面级的3D打印机,而桌面级3D打印机仅仅是3D打印领域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并不是全部,往往容易混淆和误导用户企业。因此,集中建设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将全球所有会员企业产品全面集中展示,是提高用户对3D技术认知水平,推进技术与市场融合的必然要求。


当前是3D打印技术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未来3—5年将是3D打印技术最为关键的发展机遇期。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长认为,未来三年左右国内3D打印技术产值将达到百亿人民币产值,全球范围有望实现50亿美元以上市场规模。


3D打印技术产业政策不能走老路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制定3D打印技术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工信部将制定“3D打印”路线图和中长期发展战略以推动“3D打印”产业化,同时,国家科技部也正在制定3D打印的相关战略规划,并将3D打印技术纳入国家863计划的科研项目支持。


过去的经验教训表明,一旦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被某个新兴产业吸引,必然造成投资过度、产能过剩、盲目重复竞争等结果。这是由政府职能定位和投融资机制缺陷决定的。最近一段时间,光伏电池、风电设备等行业均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风机产能利用率不到70%,光伏电池开工率仅为57%,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兴产业是在2009年国家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投资,最终造成产能过剩。比如,光伏产业被列入振兴规划后,到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城市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城市建设光伏产业基地,最终造成产能过剩。


为避免3D打印技术产业发展走老路,企业应尽量避免一哄而上、单打独斗;地方政府应尽量脱离大包大揽、无节制的税收优惠的角色,从整个产业链进行部署;中央政府应加大政策引导,警惕投资过度带来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业界认为,逐步建立有效的市场调控机制,用市场手段遏制产能过剩是大势所趋,让市场来决定行业发展方向和策略,决定哪些项目该上、哪些项目不该上。慢慢地,产能过剩的矛盾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本文节选自中工联创(北京)国际装备研究中心《2013装备工业蓝皮书》,敬请访问浏览蓝皮书核心信息和征订渠道)



3D打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编辑:吴明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