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53779975
洞察
INSIGHTS
电动电器行业面临“内忧外患”尴尬境地
2013-08-30

中国电工电器行业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努力,在部分技术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显著标志是,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大型空冷机组、大型水电机组的开发和应用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处于世界最高水平。2012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达11.45亿千瓦,已跃居世界首位,各级输电线路和输送容量已居世界第一。此外,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在日益加强,其中,电能表、便携式数字万用表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且多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国产率最高的行业之一,目前出口率超过15%。


然而,在看似可喜的成就光环下,电工电器行业却遭遇了多年不遇的下滑。在全球严峻的经济环境背景下,中国电工电器行业同时受到国内环境和自身弊端的多方面困扰,内忧外患的尴尬境地成为行业下滑的有力推动因素。


国际方面:


第一,外资企业长期占据高端市场并将触角伸向低端市场。近年来,国外著名电器企业纷纷抢占国内市场,如施耐德、富士、西门子、ABB等国际知名企业相继登陆中国,瓜分中国高端市场,进而开展“本土化”战略,以独资或合资方式在中国本土设厂,抢占了国内中端市场的大量份额。甚至觊觎国内低端市场,给予国内低压电器“低价位优势”以致命一击。外资企业不断挤压中国企业生存空间,迫使中国企业在低层次市场中夹缝求生。


第二,世界经济仍处在调整转型期,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西方大国对外转嫁内部经济困境的意图十分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同时欧美国家都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促进制造业回归。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技术突破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国际产业与科技竞争更趋激烈。然而,我国电器工业却存在总体发展大而不强、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国际市场竞争被挤压等诸多困难。


国内方面:


除了国际方面的困扰,电工电器行业还面临着国内诸多问题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第一,应收账款快速上涨,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增大。在2006年、2007年,电力建设发展迅猛,用户资金充足,货款支付及时,因此电工设备制造企业应收账款基本处于合理状态。但在2012年,发电设备企业应收账款快速上涨,资金沉淀造成周转率下降,已影响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正常运营。


第二,低价竞标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可靠性指标降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些输配电设备的用户在集中招标时采用低价中标原则,导致作为供应方的设备生产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纷纷降低投标价格。输配电设备价格一降再降,大多数产品售价已经处于或与成本接近的水平。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部分中标企业出现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现象,对产品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再加之物价水平持续上升,企业无力给职工提供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薪酬,致使职工缺乏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


第三,发电和输变电设备企业质保金回收困难。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中国电力用户单位一直处于强势地位。部分用户单位凭借其垄断地位,甚至在产品不存在任何质量问题、电厂投运正常的情况下,仍迟迟未按照合同规定要求支付占总合同额10%的质保金。目前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企业处于微利运行,质保金难回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工生产企业的正常运营。


第五,基础与共性研究薄弱。电工电器行业汇聚了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设备及电工器材制造等一系列重要产业,是机械行业的重要子行业之一。国家不断加大对电力工业的投资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电工电器制造业受益匪浅,在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用电设备以及电工器材制造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电工电器行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薄弱,部分高端产品核心技术缺失;部分关键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等问题。(本文节选自中工联创(北京)国际装备研究中心《2013装备工业蓝皮书》,敬请访问浏览蓝皮书核心信息和征订渠道)



内忧外患


编辑:吴明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