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后,一些媒体和咨询机构评估了对中国的影响。
根据波士顿集团2011年一份报告,到2015年,美国和中国的制造业劳动力净成本将非常接近。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带动制造业回归美国。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低成本国家将出现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墨西哥将成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赢家,部分供应北美市场的制造业将流向墨西哥。
英国《经济学人》2012年3月一篇文章认为,“中国廉价生产的时代已经结束”。渣打银行对200家在珠三角生产的香港企业调查显示,2012年的工资水平上涨10%,富士康2月工资提高16%~25%。在过去4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以20%的速度逐年递增。美国中国商会对美资在华企业的调查显示,91%的公司认为在华经营最大的挑战是生产成本的增加。艾睿铂咨询公司(AlixPartners)的调查表明,如果中国的货币和船运成本以5%的速度逐年递增,而工资水平每年增长30%,到2015年中国的生产成本将与墨西哥持平,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在逐步缩小。
日前,我们针对这一战略对中国吸收美资的影响进行了调研。在北京、广州和深圳举行了3次外商投资企业座谈会,并实地走访多家企业。基本情况如下:
第一,存量美资中有少数存在不稳定迹象,主要局限于加工贸易订单的分流。广东省2011年度美资企业提前终止35家,减资14家,占全省提前终止和减资外商投资企业的3.19%和3.55%。同期美国在广东投资设立企业120家,合同外资6.18亿美元,同比增加9.09%和112.97%。
第二,大型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态度仍较积极,对美投资政策变化的反应相对平淡。如超微半导体公司(AMD)目前正在研究将北京作为其全球第二总部;通用等主要汽车企业计划近期在华(特别是中西部)扩大投资,按照通用公司的五年计划,到2015年,其在华产能将翻一番。杜邦公司表示,在华业务将继续扩大。宝洁公司认为,全球业务的扩张有助于促进本土的发展和就业,目前其在美国本土聘用的4万名员工,1/5以上服务国外市场。
第三,不少外资高科技企业有扩大在华业务的意愿,但存在一些疑虑。这些企业预计高端产品和服务在华有广阔市场前景,对在华开展深度研发和投入先进技术持积极态度。但对相关政策,如知识产权保护和一些具体产业政策有所疑虑,对未来发展战略表现出一定的观望心理。
第四,美资在华中低端领域的整体布局已初步形成,但向高端领域的转型升级受诸多因素制约。如劳动力供给结构不完全适应高端制造的要求,且流动性过高,难以形成稳定成熟的产业工人队伍。此外,市场虽广阔但成熟度有待提高,部分产品在中国销售不旺,有些设备在现有产业发展水平下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第五,成本上升影响外资稳定,不利于转型升级。单纯就劳动力成本而言,现阶段的变化尚不足以对国际间的产业分工产生重大影响。但从综合成本看,中国现在劳动力成本偏高且增速快,加上工业电价、地价、物流成本高等,将影响相对于周边国家的竞争力,并制约外资高端环节向中国国内转移。
总体看,中国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具备吸引外资的优势。一是市场潜力大。在多家美资跨国公司的整体经营格局中,中国已经超过欧洲,成为仅次于美国本土的市场。AMD在华销售额已经超过全球的1/3。二是产业配套能力强。中国在产业配套和劳动力素质方面的优势,大部分受访企业感到其他经济体难以替代。艾默生公司曾将中国境内一家研发中心迁往越南,后经过绩效评估后又重新迁回。(本文节选自中工联创(北京)国际装备研究中心《2013装备工业蓝皮书》,敬请访问浏览蓝皮书核心信息和征订渠道)
编辑:吴明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