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53779975
洞察
INSIGHTS
观点|张超妮:新常态下的中国智造突围
2015-09-15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新常态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世界工厂”的名号享誉全球,但世界对“中国制造”毁誉参半,中国对自己的“世界工厂”地位更是痛心大于欣慰。国际分工体系角逐中,昔日“世界工厂”英美日占据国际分工链的高端,作为今日“世界加工厂”的中国,不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更是处于前有老虎,后有追兵的危险境地,既要瞻“前”,还要顾“后”。“前”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与技术鸿沟;“后”有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地的成本追兵。

改变创新则生,原地踏步则死,实现由“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智造”已是刻不容缓。

中国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使得很多人看到“中国智造”似乎已经不再遥远,然而,中国经济增速平稳放缓的新常态之下,要想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不但有很长的路要走,更要突破重重突围。

首先,要实现思想观念上的突围,推进中国制造切不可急功近利。

迎接挑战,装备工业未来调整或将超过十年。

装备工业这一轮的调整,是深度调整。首先,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国内国外市场都难以得到简单的释放;其次,装备工业面临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新形势,中国很多企业还需要很多时间来进行适应和调整,才能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综合来看,装备工业的这一轮调整,将是残酷的,时间周期或将超过十年。推进“中国智造”,首先要面对装备工业未来调整或将超过十年这一严峻挑战。#p#分页标题#e#
“中国智造”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国内如火如荼的机器人产业,很可能会重蹈光伏产业严重过剩的覆辙,不管是沦为组装工厂,还是被迫关张,都将是一个灾难。同时,不能简单地以为推进实施“中国智造”,就是增加智能设备,机器换人,实现“无人工厂”,这些只是实现 “中国智造”的必要条件,但绝非充分必要条件,只有这些远远不够。“中国智造”是探索如何运用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再结合物联网和务联网(服务的物联网即务联网),来打造中国整个先进制造的体系,是整个中国工业的升级版。推进实施“中国智造”,正如解决装备领域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一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许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智造”不仅仅是互联网。

大互联时代信息技术驱使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及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装备制造企业围绕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早已展开,转型升级更是一个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国智造”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或许将会从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彻底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互联网+”也将促成“中国智造”,然而“中国智造”不仅仅是互联网,作为整个中国工业升级版的“中国智造”的内涵、意义更为深远。

实现“中国智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既要实现制造服务化的发展,更要提升中国制造的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水平,使中国制造跃升到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和利润,由“中国制造”跃升到“中国创造”要迈过研发、创新、专利等多个门槛,由“中国创造”到“中国智造”更是有两化融合、智能工厂、数字化制造等无数个门槛需要跨越,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中国智造”的基础和铺垫,“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才有可能最终实现,比如目前中国制造在核心技术上,如数字化、网络化,以及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系统上,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有的甚至存在代沟。#p#分页标题#e#

中国制造由大到强不是一蹴而就,首先必须把这些短板补起来,既着眼于长远,又从当下中国制造需解决的当务之急出发,推进中国制造切不可急功近利。

中国制造业推进“中国智造”是立足于智能工厂的建设,一方面要推进智能研发、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系统的建设,从而打通企业及产业链的数据壁垒,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对端之间的网状型互联互通、集成应用和全面实时管控,另一方面要优化重组企业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管理体系,同时更要优化调整产品制造工艺和车间设备工艺布局,科学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商业模式和人才发展目标。唯有实现以上要素的融合发展,才能为高效推进“中国智造”打下良好智能化基础,才能有效推进实施“中国智造”,实现预定目标。 

其次,要突破“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诸多痛点。

痛点一,中国制造的核心技术、人性设计缺乏。2015年沸沸扬扬的赴日购马桶盖事件,让很多人扼腕叹息,一个马桶盖打败了“中国制造”。中国制造生产能力世界第一,但核心技术、人性设计却较为缺乏。一直以来“中国制造”解决的是短缺问题,对更加优质、更加人性化产品的探索、研发、生产才刚刚起步,人机合一的产品需求则更是受到漠视。但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已日益显现,并被国际市场逐渐培养,供需之间产生裂痕。

痛点二,不尊重知识产权,创新企业遭“山寨”。中国企业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事实上国内很多企业并不缺乏创新能力,可悲的是创新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很快就被“山寨”了,仿冒的成本太低,研发的投入太高,创新的收益太低,劣币驱逐良币。要打破这一魔咒,企业就要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创新技术壁垒。 

痛点三,很多中国品牌“叫不响”,服务难到位。中国制造发展到现在,并非是卖一个或一套产品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品牌建设和服务提升来增加产业附加值的问题。中国制造业目前很多核心技术的无法自给,一些重要标准的缺失,很多夯实基础的工作还没完成,品牌基石的打造才刚刚开始,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依然突出,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还需跨越千山万水。

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箭在弦上。中工联创断言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正当其时,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突围才刚刚开始。
  
作者:中工联创高级研究员 张超妮
编辑:中工联创
装备制造业品牌顾问与产业研究专家-中工联创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